隨著歐盟國家就電動車關稅進行投票,馮德萊恩的中國政策面臨關鍵時刻

布魯塞爾已經做好了做出決定的舞台,該決定可能決定烏爾蘇拉·馮德萊恩的對華政策,也可能毀掉這個決定。

歐盟27個國家被要求就一項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EV)進口加徵關稅的提案進行投票。定於週五上午舉行的備受關注的投票將見證各國首都之間的角力:布達佩斯是強有力的反對者,巴黎和羅馬是可靠的支持者,馬德里正在努力下定決心,而柏林則因失敗的反對派競選而陷入困境。

貿易專家的投票代表了馮德萊恩去年 9 月首次宣布的為期數月調查的高潮。

「全球市場現在充斥著更便宜的中國電動車。而巨額國家補貼人為地壓低了它們的價格。這扭曲了我們的市場,」歐盟委員會主席當時在斯特拉斯堡對歐洲議會議員說。

“正如我們不從內部接受這一點一樣,我們也不從外部接受這一點。”

調查在講話後不久開始,歐盟官員走訪了中國各地 100 多個汽車製造廠。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這三大知名企業被選為電動汽車行業的代表,並被要求填寫一份多章節的詳細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其業務運營以及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中國政府也參與了調查。

到底,調查結果是壓倒性的:多年來,北京一直在國內電動車產業投入巨額公共資金,正如官員所描述的那樣,滲透到「整個供應鏈」。從原材料開採到成品運輸都存在補貼,創造了優惠貸款、減稅、直接補助、「綠色債券」和消費者福利(據稱從未惠及消費者)共同作用的全方位環境有利於汽車製造商。

由於這種財務溢出,歐盟委員會得出的結論是,歐洲企業面臨被擠出利潤豐厚的電動車市場並遭受不可持續損失的風險,給歐盟250 萬個直接就業機會和1,030 萬個間接就業帶來痛苦後果。

黯淡的前景導致布魯塞爾提議徵收額外關稅,以抵消補貼的破壞性影響並縮小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價格差距。這擬議的職責該稅率將在現有10% 的基礎上,根據品牌和與歐盟委員會調查的合作程度而有所不同,包括特斯拉(7.8%)、比亞迪(17%)、吉利(18.8%)和上汽集團(35.3%) 。

週五的投票將使成員國就法律文本進行投票,以使這些額外關稅在未來五年內適用。投票將遵循合格多數規則,這意味著需要代表至少65%的歐盟人口的15個國家才能批准該提案。拒絕它需要相同的門檻,這將觸發上訴程序並在稍後階段進行第二次投票。

然而,還有第三種可能性,而且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大:一些國家可能會棄權,從而導致席位無法達到產生積極或消極結果所需的人數。然後,歐盟委員會將引用其專屬貿易權力來打破僵局,並決定是否繼續徵收關稅。

無論如何,最終決定必須在10月30日(反補貼調查規定的法定期限)之前做出。

關於馮德萊恩的公投

對歐盟委員會,尤其是歐盟委員會主席來說,賭注再大不過了。世貿組織,正值全球化熱潮的頂峰。

馮德萊恩描繪了中國作為一個「對內更專制,對外更有自信」的國家,致力於實現以北京為中心的「國際秩序的系統性改變」。在她看來,不公平的貿易做法,例如透過大量注入工業補貼來佔領市場份額和控制新興技術,是確保共產黨成功實現其長期使命的另一個工具。

這冷酷無情的願景,封裝的在 2023 年 3 月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演講中,這一言論引發了對中國產品和補貼的大量調查。其中,對電動車的調查因其政治和經濟影響而成為最重要和最具爆炸性的調查 — — 更不用說它有可能引發貿易戰了。

推而廣之,關稅投票是對馮德萊恩對華政策的公投。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高級政策研究員揚卡·厄特爾表示:“計劃中的投票標誌著歐盟與中國關係未來的關鍵時刻。”

“它是布魯塞爾為加強歐洲與中國談判地位而提出的基於規則的解決方案是否會在最後一刻受到成員國政治破壞的試金石。”

厄特爾指出,如果這些職責獲得批准,馮德萊恩將被鼓勵在她的第二個任期內繼續大力反對北京。相較之下,如果這些關稅被拒絕,「中國領導層將認為這是其複雜的大棒加胡蘿蔔戰略的重大勝利。這將強化這樣一種觀念,即歐洲鏈條中總是存在足夠多的薄弱環節,讓北京方面佔上風。

德國的平坦十字軍東徵

從調查一開始,中國就採取了敵對立場,至少在公開場合是如此。它譴責這項調查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一貫否認補貼的存在,稱調查結果“人為構建和誇大”,並威脅對歐盟採取報復措施。乳製品,白蘭地豬肉行業。

但在這種憤怒之下,北京與布魯塞爾進行了激烈的談判,以尋求一個可以避免額外關稅的政治解決方案。擺在桌面上的一個選擇是中國承諾建立最低價格對於其電動車來說,儘管實施解決方案在實踐中可能具有挑戰性,並且容易受到多個漏洞的影響。

同時,中國官員一直努力前往柏林、巴黎和羅馬等歐洲各國首都,說服足夠多的國家拒絕徵收關稅。這次遊說努力脫穎而出上個月,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在結束對中國為期四天的訪問後,態度大轉變,敦促歐盟委員會「重新考慮」該提議,這讓這座比利時城市的許多人感到驚訝。

不過,西班牙並不是周五早上值得關注的國家。所有的目光都將集中在德國,這個工業強國擁有世界一流的汽車產業,並與中國市場有著深厚的商業聯繫。傳統上,柏林主張對北京採取和解政策,經濟第一,政治第二。

綠黨憑藉對中國極權政權的直言不諱的觀點進入執政聯盟,被視為新時代的光明曙光。但對商業報復的日益擔憂、來自汽車製造商的持續壓力、持續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和停滯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最終削弱了德國對抗中國的決心,導致了取消關稅的幕後推動。

「當然,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經濟免受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影響,」德國總理奧拉夫·肖爾茨本週表示。 「然而,我們作為歐盟的反應絕不能導致我們損害自己,」他補充說,並呼籲歐盟與中國的談判繼續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柏林的十字軍東徵已經失敗。法國和義大利這兩個國家,鑑於其人口比重,非常需要停止徵收關稅,但它們對此不屑一顧,站在了歐盟委員會一邊。波蘭和荷蘭這兩個關鍵國家選擇對中國採取更強硬而非軟弱的態度。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教訓在整個歐盟激起了類似的情緒。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客座高級研究員諾亞·巴爾金(Noah Barkin) 在他的文章中寫道,這場運動“似乎注定要失敗”這一事實表明,“德國對中國政策的影響力已大大削弱” 。通訊在周五投票之前。

「上一次德國總理出於對德國工業的盲目忠誠而忽視了該國最親密的歐洲盟友、歐盟委員會和美國的擔憂,最終導致了一場戰略災難:北溪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