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對純電動車(BEV)的補貼具有嚴重的扭曲性,以至於需要徵收額外的關稅來抵銷。
這是歐盟委員會貿易調查的初步結論,週三宣布經過幾週不斷增加的猜測。外交官和遊說者一直急切地想知道川普政府將在多大程度上對抗北京,這項任務儘管具有緊迫性,但在成員國之間仍然存在分歧。
肌肉的展示讓很多人感到驚訝。
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關稅來平衡局勢:比亞迪為 17.4%,吉利為 20%,上汽為 38.1%。其他配合調查的中國純電動車生產商,包括特斯拉和寶馬,將被徵收 21% 的關稅。不合作的則屬於38.1%。
該關稅將於 7 月 5 日暫時生效。一項永久性措施提案將於 11 月提出,並進行決定成敗的投票。
週三的聲明超出了行業和專家對20%的預期,並展示了挑戰北京不公平做法的堅定決心。
委員會的調查結果是一份嚴厲的控訴,似乎旨在讓懷疑者相信迫切需要採取嚴厲行動。
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 表示:「在這種特殊情況下,面對中國生產的高補貼純電動汽車進口量激增以及它們在歐盟市場份額不斷上升,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採取行動。
以下是迄今為止出現的情況。
補貼無所不在
在十月初開始的調查中,歐盟委員會官員發現,補貼在中國純電動汽車產業幾乎無所不在。
從原材料開採到電池生產再到汽車製造,整個供應鏈都發現了公共資金。甚至將貨物運送到歐盟港口所需的航運服務也得到了國家的支持。
一些補貼,如優惠貸款、減稅、直接撥款和廉價土地,對布魯塞爾來說很熟悉,因為它們以前在其他領域也曾經出現過。但官員表示,其他產品是「針對具體情況」的,以滿足純電動車生產的需求。其中包括“低於市場價格”的鋰和電池供應、發行公司被迫購買的“綠色債券”,以及實際上支付給生產商的消費者利益的分配。
此次推廣涉及國家、地區和地方各級當局,並青睞特斯拉和寶馬等中國和西方公司營運的純電動汽車工廠。
超過100家企業參與
委員會的調查涉及 21 個中國生產商團體,他們被要求提供有關其業務的財務資訊。考慮到市場的巨大規模,這位高管精心挑選了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這三家企業作為代表性樣本,以了解補貼的程度。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特斯拉不被認為具有代表性,因此沒有被納入樣本中。”
被選中的三人被要求填寫一份多章節的詳細調查問卷,詢問有關他們的指揮系統、生產能力、營業額、出口量、供應鏈以及最重要的補貼的使用以及與中國政府的關係的問題。
這一階段在今年 1 月至 3 月期間進行了實地核查,訪問了約 100 個生產基地。在此期間收集的證據有助於加強案件並根據品牌調整關稅。
調查人員也聯繫了中國政府,但事實證明這一提議令人失望:官員們表示,北京方面「非常積極」地提出捍衛其行業的論據,但對全面答复調查的問題卻「非常猶豫」。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配合
一旦事實擺在桌面上,歐盟委員會官員就開始決定關稅。
比亞迪因與調查人員合作而被徵稅最低(17.4%),而上汽則因不合作而被徵稅38.1%。此外,前者獲得的補助也低於後者。由於擬議的關稅將在現有 10% 的基礎上增加,自 7 月 5 日起,國家工商總局將面臨 48.1% 的進口關稅。
面對資訊匱乏,委員會官員不得不求助於“現有的最佳事實”,這意味著來自“類似來源”的數據和見解可以填補缺失的環節。這種方法——以及整個調查——遭到了中國商務部的強烈質疑,稱該委員會「人為地建構和誇大」了補貼的存在。
副總統東布羅夫斯基斯堅稱已經進行了盡職調查。
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為中國企業和中國政府提供了一切機會來提供他們自己的數據,以便我們能夠盡可能準確地了解補貼情況。”
“我們也給了中方盡可能多的時間來提供這些信息——事實上,我們超出了嚴格的法定期限。然而,中國政府和一些公司選擇不全面合作。”
「傷害」既是現在的,也是未來的
這項調查的核心目標是確定中國使用補貼是否可能對歐盟產業造成「傷害」。換句話說,歐洲企業面臨著遭受不可持續經濟損失的風險,因為它們無法與低成本進口產品競爭。
當總統烏爾蘇拉·馮德萊恩 (Ursula von der Leyen) 於 9 月宣布調查時,這種「傷害」被描述為必須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來預防的未來威脅。但在周三,委員會表示已經造成了一些損失。
中國純電動汽車生產商的市佔率從2020年的1.9%躍升至2023年第三季的8.8%,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驚人的成長。 Dombrovskis 表示:“由於中國生產商也計劃增加對歐盟的出口,到 2025 年這一市場份額可能會增加到 17%。”
官員解釋說,價格極具吸引力的中國製造純電動車的突然湧入,使歐盟生產商立即處於不利地位,因為它阻止了本應發生的價格上漲,從而降低了利潤率。
如果金融緊縮加劇,歐盟汽車製造商將無法像預期的那樣成功從化石燃料引擎轉型為電動電池轉型根據歐盟立法。汽車產業創造了 250 萬個直接就業機會和 1,030 萬個間接就業崗位,因此,如果歐盟無法在純電動車競賽中跟上,可能會帶來痛苦的後果。
因此,委員會確定了“明顯可預見和迫在眉睫的損害威脅”,這證明採取措施縮小價格差距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