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很有魅力:博雷爾前往中國談論烏克蘭、台灣、中東和人權

第一次嘗試因博雷爾的 COVID-19 檢測呈陽性而受阻,而第二次嘗試則因中國同行秦剛神秘失踪和隨後被解僱而被取消。

現在看來,第三次對這位直言不諱的外交官來說很有吸引力,他為期三天的訪問今天從上海開始,然後前往北京。

博雷爾在中歐關係不穩定的時刻登機。貿易限制半導體關鍵原料。上個月,歐盟委員會對此事展開正式調查,壓力進一步加劇。國產電動車

儘管氣氛不祥,博雷爾決心抓住恢復面對面會談所提供的機會,這使得其他歐盟高級官員,包括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ěra Jourová 和 Kadri Simson 近幾個月來中國旅行。

一系列的正式訪問正在逐步為今年稍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查爾斯·米歇爾之間的中歐峰會奠定基礎,但官方日期尚未公佈。

在此之前,博雷爾的工作已經完成。

他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解釋歐盟三月推出的「去風險」新戰略作者:馮德萊恩減少對中國輕鬆控制的戰略產業的依賴,例如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電動車。

這種方法導致了該集團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經濟安全戰略,這為敏感領域的出口管制和投資審查鋪平了道路。

儘管布魯塞爾堅稱「去風險」是在開放市場內增強經濟彈性的良性途徑,但北京方面懷疑這是一種保護主義形式,旨在暗中削弱該國的技術優勢。

「中國認為該戰略是美國推動的,」一位歐盟高級官員表示。 “但歐盟無論如何都會這麼做。”

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級官員表示,歐盟不能再忽視經濟依賴與經濟依賴的關聯。國家安全,即使這是「我們主要合作夥伴的新領域」。

「這是我們方法的現實主義,」這位官員說。 “正如我們認真對待中國一樣,我們也希望中國認真對待歐盟。”

這是博雷爾訪問期間預計將採取的基調,其核心內容將是周五與外交部長王毅舉行的第十二次中歐戰略對話。

對話將採用開放議程,讓雙方討論各自關心的議題。對博雷爾來說,這些將是北京的有爭議的立場烏克蘭戰爭、印太局勢(特別關注台灣)、人權、氣候行動、經濟事務、全球債務和多邊體系的運作。

博雷爾將傳達歐洲人過去幾個月重複的一個訊息:中國不得向俄羅斯提供任何武器來維持對烏克蘭的入侵。儘管這些恐懼已經減少,懷疑依然存在有關歐盟制裁禁止的非致命零件,但中國仍可與俄羅斯進行貿易。

這位高級官員表示:“我們的製裁不具有治外法權,僅適用於歐盟公司。” “禁止中國向俄羅斯出口不是我們能做的事,但我們可以傳遞一個明確的預期信息。”

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爭將成為最新的議題。

博雷爾已強烈譴責哈馬斯被歐盟視為恐怖組織,對猶太人發動了“野蠻”襲擊,但表示以色列採取的“一些報復行動”,例如切斷對加沙地帶的水和食品供應,是“反對的”國際法。

北京方面則採取中立立場,呼籲「有關各方保持冷靜、克制,立即結束敵對行動」。這種低調的反應避免了哈馬斯的強烈譴責,但遭到了以色列和美國官員的批評。

與王毅部長會面後,博雷爾將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分享他對不斷變化的21世紀中歐關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