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在其首個經濟安全戰略中建議,量子運算、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等最先進產品的出口應該受到額外的監管。
烏蘇拉馮德萊恩週二下午表示:“我們正在研究有限的一小部分尖端技術。我們希望確保它們不會增強某些令人擔憂的國家的軍事能力。”
儘管歐盟委員會主席堅稱該戰略「與國家無關」並尊重開放市場,但很快就發現該文件的主要目標是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歐盟主要貿易夥伴之一
馮德萊恩率先提出了與北京打交道的「去風險」概念,這是一個介於密切接觸和完全脫離之間的中間立場。該術語首次引入於里程碑式的演講3 月下旬,該協議隨後在廣島得到了七國集團 (G7) 的認可,反映出其日益增長的吸引力。
週二公佈的策略可以被視為試圖澄清實踐中「去風險」的實際情況。
馮德萊恩表示:“鑑於風險性質不斷變化,我們現在需要製定如何應對這些風險的戰略願景。”
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已成為嚴重緊張過去一年中,由於北京繼續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圍繞台灣的好戰言論、對立陶宛的貿易報復、網上虛假信息活動以及馮德萊恩此前所說的該國軍隊的“明確融合”和商業部門
但儘管存在一系列摩擦點,該集團在某些對 21 世紀繁榮至關重要的產品方面仍然高度依賴中國,包括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稀土。
布魯塞爾擔心,如果關係進一步惡化或南海爆發武裝衝突,這些根深蒂固的依賴關係將適得其反,並對整個歐洲經濟造成嚴重破壞 — — 這種慘淡的局面源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的後果。管道,以報復西方制裁。
富裕國家爭相購買口罩和洗手液等基本物資,從 COVID-19 大流行中汲取的經驗教訓也在新策略中引起了強烈共鳴。
馮德萊恩對記者表示:“許多問題(……)暴露了我們經濟固有的脆弱性。它們讓我們看到了國家安全和經濟彈性所面臨的日益增加且日益複雜的風險。”
“世界變得更具爭議性和地緣政治性。”
加強協調和監督
這項不具約束力的經濟安全戰略有三個總體目標:提升歐洲競爭力、保護歐洲免受潛在風險、與盟友合作實現歐洲供應鏈多元化。
第二個目標──保護──可以說是計畫的核心要素。14頁長的文檔重點關注歐洲供應鏈、關鍵基礎設施、技術和經濟脅迫面臨的主要威脅。
該策略並未提議禁止或限制任何特定產品的出口,這項特權仍然是成員國的專有權限。
相反,委員會整合了一系列現有和即將推出的政策工具,可以幫助政府改善對敏感技術銷售和外國投資流動的監督,目的是發現有害的副作用並在損害造成之前採取行動。
該高階主管計劃在9 月之前製定一份軍民兩用技術的通用清單(即既可用於軍事目的又可用於民用目的的技術),並詢問成員國應對所選產品給予何種程度的額外保護(如果有)。
今年早些時候,當荷蘭移至路邊銷售用於製造銷往中國市場的超先進半導體的機械。這項旨在防止「不良目的」的決定引起了華盛頓的掌聲和北京的譴責。
跟進荷蘭案例,完美概括了技術競賽的地緣政治風險,歐盟委員會主張在歐盟層級進行更強有力、更快的協調,以避免混戰的禁令和限制局面。
該戰略寫道:“成員國不協調地擴大國家管制將造成漏洞並破壞單一市場的完整性。” “成員國之間可能出現的分歧將削弱整個歐盟的經濟安全。”
除了貨物出口外,布魯塞爾還打算加強對涉及「實施軍民融合戰略」(暗指中國)的國家的投資項目的監管。
歐盟委員會已經制定了法律文件來監督進入歐盟的外國投資外資收購的國內企業。現在,它希望有一個新工具來監控從歐盟流向其他國家的投資,這些國家的技術機密和專有技術可能會被洩漏或被盜。
馮德萊恩表示:「對外投資意味著我們需要確保歐洲公司的資本、知識、專長和研究不被關注軍事應用的國家濫用。」他承諾在年底前提出一項立法提案今年的。
然而,篩選境外投資的想法頗具爭議,並且面臨艱難的實施過程。目前尚不清楚歐盟委員會如何在尊重歐洲公司開展業務的自由的同時追蹤甚至阻止歐洲公司做出的公司決策。
對該戰略的初步反應將於下週做出,屆時歐盟領導人將齊聚布魯塞爾舉行為期兩天的峰會。由於各國政府歷來不願 — — 或堅決反對 — — 讓歐洲機構幹預國家安全的各個方面,因此預計討論將會很激烈。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 高級政策研究員托比亞斯‧格爾克(Tobias Gehrke) 對委員會的文件和潛在風險的選擇表示歡迎,但表示該文件未能解決中國與歐洲之間「科技產業領導力的大國競賽」。美國。
格爾克在聲明中表示:「面對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交織在一起的技術和產業競爭,歐盟在歐盟委員會控制的貿易工具和成員國控制的安全工具之間的劃分越來越不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