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知道的有關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調查的一切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表示:“只有公平競爭才是真正的競爭。”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面臨的風險。”

這是馮德萊恩出人意料地宣布對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進行正式反補貼調查,週三,這引起了斯特拉斯堡半圓的歐洲議會議員的掌聲。

「全球市場現在充斥著更便宜的中國電動車。而巨額國家補貼人為地壓低了它們的價格。這扭曲了我們的市場,」她說。 “由於我們不接受市場內部的這種扭曲,我們也不接受外部的這種扭曲。”

但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抽取公共資金

作為行政部門,歐盟委員會擁有製定歐盟共同商業政策的專屬權限,並定期對可能損害單一市場的外國進口產品發起調查。

一個反補貼調查當外國涉嫌補貼一家公司或一組公司生產某種產品,而這種補貼對歐洲工業造成「傷害」時,就會觸發該法案。

由於國家慷慨的援助,組裝成本被大大抵消,因此該公司能夠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其產品。

這種折扣使銷售類似產品的歐洲企業處於極大的不利地位,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本國政府同等水平的支持,並且面臨兩種選擇:要么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商品,但冒著虧損的風險,要麼出售自己的產品。

這就是中國電動車正在發生的情況。

北京長期以來被告西方國家向國內產業注入過多公共資金。援助很難追踪,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包括優惠貸款、友好稅收和直接資金轉移。

透過注入補貼,中國確保本國企業遵守其五年經濟計畫中設定的目標。這目前計劃(2021-2025年)明確將「新能源汽車」列為產業體系支柱之一。

據歐盟委員會稱,持續的揮霍導致中國製造的電動車與歐盟製造的同類產品之間平均存在20%的價格差異,這意味著消費者在購買乾淨的電動車時可以立即發現中國品牌的價格要低得多。

中國擁有額外的優勢,在鋰、鈷、鎳和錳等電池製造所需原材料方面佔據主導地位,從而創造了一個包羅萬象的環境,使中國幾乎控制了供應鏈的各個方面。不可避免的結果是中國製造的電動車組裝量急劇增加,並向世界各地出口。

歐盟市場被認為特別有吸引力,因為它逐步禁止內燃機對所有進口汽車徵收 10% 的關稅。相比之下,美國徵收 27.5% 的關稅,印度徵收 70% 的關稅——本質上是一項禁令。

委員會估計中國品牌比亞迪、蔚來和小鵬汽車等公司已佔據歐洲電動車市場 8% 的份額,而 2021 年為 4%,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到 2025 年可能會達到 15%。

該預測可能是保守的。據報道,就在上週,中國汽車製造商在慕尼黑舉行的一場大型車展上以其低成本車型搶盡風頭,讓他們的德國競爭對手看起來就像是過去時代的偶像。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總幹事西格麗德·德弗里斯在部落格中表示:「中國將目光投向了歐洲市場,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所知的歐洲工業面貌。」發布貼文上個月。 “中國在整個價值鏈上進行早期投資的戰略決策似乎正在帶來紅利。”

補貼與關稅

面對更大規模的廉價中國汽車的湧入,這些汽車可能會摧毀歐洲企業,而歐洲企業正在努力應對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引發的大量經濟困境,布魯塞爾正在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

馮德萊恩表示:“歐洲對競爭持開放態度,但不進行逐底競爭。我們必須保護自己免受不公平做法的侵害。”

歐盟委員會主動(當然)啟動調查,而不是像此類貿易案件中通常發生的那樣等待成員國提交正式投訴,這表明了威脅的嚴重性。

一旦歐盟官方公報通報調查結果,時間就開始計時:歐盟委員會將有最多 13 個月的時間來決定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所謂的「反補貼稅」(即貿易關稅)或結束調查而不採取進一步措施。

這些關稅將在現有 10% 的進口關稅之上徵收,以補償補貼帶來的不公平優勢。其範圍將取決於高階主管收集的證據以及歐洲公司提供的回饋。

如果最終獲得批准,關稅將適用於中國製造的所有純電動車(BEV)。這意味著大眾、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和特斯拉等在中國經營工廠的歐洲和美國汽車製造商如果受益於中國的國家援助,可能會被徵收關稅。

成員國有可能阻止徵收關稅,但前提是它們獲得了一定多數票(15 個國家至少佔歐盟人口的 65%)。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調查的啟動都標誌著中歐關係的顯著升級,自新冠肺炎 (COVID-19) 大流行和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中歐關係一直緊張。它也代表了「去風險」所採用的策略的第一個實際後果之一作者:馮德萊恩在不中斷關係的情況下管理北京日益自信的行為。

對於經濟智庫布魯蓋爾高級研究員西蒙娜·塔利亞皮特拉(Simone Tagliapietra)來說,歐盟委員會的決定表明願意「更積極地」使用其貿易工具庫來捍衛本土產業並避免過去的錯誤,這指的是歐洲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歷程。

塔利亞皮特拉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漫長旅程的開始。” “它最終可能會奏效,但這必須與積極的產業政策並行,以使歐盟工業迅速發展其競爭力。”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 VDA 提供了更仔細的評估,並呼籲建立更廣泛的框架來刺激投資並幫助企業應對高能源成本、稅收和過度的官僚主義。

一位發言人表示:“必須因果關係地衡量損害,必須考慮共同利益。還必須考慮中國可能的反應。”

同時,中國歐盟商會對此表示強烈譴責,並表示中國汽車的「實質產業優勢」不是補貼的結果,而是「創新」和「合作夥伴關係」的結果。

CCCEU表示:「我們強烈鼓勵歐盟客觀地看待中國電動車產業的進展,而不是訴諸單邊經濟和貿易措施。」並警告稱,關稅可能與世界貿易組織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