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樂日:您可能不知道的五種獨特的歐洲音樂傳統

自 41 年前在法國成立以來,音樂節英文稱為世界音樂日,已引起國際轟動。

6 月 21 日,從巴西到日本等120 個國家的 700 多個城市將舉行音樂盛典。

在人工智慧威脅要接管我們生活各個方面的世界中,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我們選擇慶祝的音樂英雄肯定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不變。

走出去體驗現場音樂,周圍有成千上萬對藝術有著同樣熱情和熱愛的人,總會有一種獨特的力量——這是一種超越技術的集體體驗。

創始人莫里斯·弗勒雷(Maurice Fleuret) 在世界音樂日之初就讚揚“音樂無處不在,音樂會卻無處可去”,所以話不多說,讓我們來看看歐洲一些最迷人的音樂實踐。

劇透:這份名單上有風笛——但它們不是來自你想像的地方。

週六音樂,亞美尼亞

杜杜克(duduk)或亞美尼亞雙簧管是一種精緻的管樂器,由柔軟的杏樹木材製成。

它在亞塞拜然、土耳其、喬治亞和伊朗以各種形式演奏,產生溫暖、柔和、略帶鼻音的音樂,既悲傷又神秘。

亞美尼亞杜杜克音樂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國王時代,一些學者認為它已有大約 1,500 年的歷史。

許多亞美尼亞人認為杜杜克音樂(通常成對演奏)是溫暖、歡樂及其歷史的最強大的表達。

喬納森·麥科勒姆博士表示,該樂器“實際上是歷史上唯一倖存下來的真正亞美尼亞樂器,因此是亞美尼亞民族身份的象徵。”

儘管如此,過去幾十年來,杜杜克音樂在亞美尼亞的受歡迎程度有所下降,尤其是在它起源的農村地區。

塞浦路斯 Tsiattista 詩意決鬥

活潑、即興、響亮——Tsiattista 是 Cyrpus 歷史悠久的說唱大戰版本。

這是一場在小提琴或魯特琴的聲音下進行的詩意決鬥,詩人們試圖在「比武」中用火熱的詩句和韻律來超越對方。

作為希族塞人的傳統,Tsiattista 長期以來一直是婚禮、盛宴、集市和其他慶祝活動中的熱門節目,熱切的人群對錶演者進行彩蛋表演。

為了在舞檯燈光下取得成功,詩人需要敏捷的智慧、對塞浦路斯音樂和詩歌傳統的深入熟悉、豐富的詞彙和生動的想像。競爭可能會很激烈。

大多數藝術重量級人物都是年長的男性,但如今才華橫溢的一代年輕女詩人正在掀起波瀾。

斯洛伐克風笛文化

看來風笛畢竟不是蘇格蘭人的專利。

斯洛伐克也存在著豐富的風笛傳統,不僅包含自己獨特的音樂曲目,還包含舞蹈、樂器製作技術、風格和特殊的伴奏歌詞。 (是的,你可以用風笛唱歌)。

儘管存在許多地區差異,但整個東歐小國都能聽到激昂的風笛聲。事實上,風笛文化是斯洛伐克傳統民間文化的象徵。

風笛演奏者經常使用山羊皮製成的樂器,與其他音樂家、歌手和舞者組成的大團體一起表演。

斯洛伐克社群常以風笛演奏家為榮,當他們參與社交活動時,悅耳的音樂往往有助於形成一種共同的歸屬感。

格陵蘭因紐特人擊鼓唱歌

雖然格陵蘭島可能不在歐洲大陸,但它在地緣政治上是歐洲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將島上傳統的因紐特鼓樂和舞蹈納入此列表。

這種音樂可以獨奏或集體演奏,為北極島上的國定假日、節日慶典和社交活動增添了活力。

在精細調音的技術中,鼓手彎曲膝蓋,身體前傾,用一根骨頭或一塊木頭敲擊樂器,即所謂的“qilaat”,產生尖銳、迴聲、打擊樂的節奏。

這些悠揚而單調的聲音通常由歌詞來講述,這些歌詞觸及島民的愛、渴望、幽默和狩獵。

對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來說,鼓樂和歌唱體現了他們共同的身份,並創造了過去和現在之間的連續性。

在格陵蘭島,擊鼓活動被視為公平和平等的象徵。它們被普遍認為屬於每個人,無論年齡、性別、社會地位或政治觀點。

波羅的海節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

波羅的海豐富的民間音樂傳統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每五年舉辦一次大型音樂節,立陶宛每四年舉辦一次。

這些盛大的活動持續數天,吸引了多達 40,000 名歌手和舞者,參與者通常屬於業餘合唱團和舞蹈團。

他們的曲目反映了波羅的海地區廣泛的音樂傳統,從古代民歌到當代歌曲。

這些慶祝活動源自於十八世紀在愛沙尼亞首次正式形成的合唱團和樂團,很快就蔓延到整個農村和城市地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波羅的海國家試圖從俄羅斯手中擠出表面上的獨立,這些活動作為維護波羅的海文化認同的一種方式變得非常受歡迎。

然而,他們未能長期逃脫蘇聯的魔掌,很快就被納入了共產主義意識形態。

自1991年重新獲得獨立以來,波羅的海國家採取了各種措施來保護這項傳統。然而,面對該地區正在發生的重大經濟和社會變化,人們對未來感到嚴重擔憂。

今天的主要威脅來自農村人口的外流以及由此導致的當地業餘團體的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