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國家在一場備受關注的投票中未能就是否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更高關稅達成一致,最終以太多棄權票告終,迫使歐盟委員會克服政治僵局,將其提案推向終點線。 。
儘管幾位外交官告訴歐洲新聞,每個成員國如何定位自己,但周五的投票結果尚未公開:
- 10 個國家贊成:保加利亞、丹麥、愛沙尼亞、法國、愛爾蘭、義大利、立陶宛、拉脫維亞、荷蘭和波蘭。 (佔歐盟人口的 45.99%)
- 12 國棄權:比利時、捷克共和國、希臘、西班牙、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盧森堡、奧地利、葡萄牙、羅馬尼亞、瑞典和芬蘭。 (31.36%)
- 五國反對:德國、匈牙利、馬耳他、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 (22.65%)
大量棄權反映出歐洲長期以來對如何對抗中國的疑慮。儘管政治共識認為北京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值得採取強有力的、團結的回應,但隨著生死存亡的日期越來越近,商業報復的威脅似乎削弱了許多國家政府的決心。
歐盟委員會擁有製定歐盟商業政策的專屬權力,有責任打破僵局並確保履行職責。
鑑於歐盟委員會對中國廣泛使用補貼來促進國內生產商並允許他們在全球市場上以人為壓低的價格銷售電動車錶示嚴重擔憂,這一結論並不令人意外。
該高層先前曾警告稱,如果不採取強有力的行動,歐盟汽車製造商將遭受不可持續、可能無法挽回的損失,並被擠出利潤豐厚的淨零出行市場,給整個歐盟250 萬個直接就業機會和1,030 萬個間接就業機會帶來痛苦後果。集團產業已經陷入混亂由於能源價格高企、消費需求低迷、全球競爭激烈。
額外關稅旨在抵消補貼的破壞性影響,並縮小中國和歐盟企業之間的價格差距。它們根據品牌及其與委員會調查的合作程度而有所不同:
- 特斯拉:7.8%
- 比亞迪:17%
- 吉利:18.8%
- 上汽集團:35.3%
- 其他配合調查但未單獨抽樣的中國電動車生產商:20.7%
- 其他不合作的中國電動車生產商:35.3%
這些關稅可能將於 10 月 31 日生效,並持續至少五年。
它們將高於現有 10% 的稅率。這意味著,實際上,一些中國汽車製造商在試圖將產品帶入單一市場時很快就會面臨超過45%的關稅。
北京和柏林是主要輸家
週五的決議肯定會激起北京的憤怒。
從一開始,中國就譴責歐盟委員會的調查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一貫否認補貼的存在,稱調查結果“人為捏造和誇大”,並威脅對歐盟採取報復措施。乳製品,白蘭地和豬肉產業,給一些首都敲響了警鐘。
同時,中國官員與歐盟官員進行了激烈的談判,以尋求一個可以避免額外關稅的政治解決方案。一個可能的選擇是生產者承諾建立最低價格對於他們的電動車,儘管實施該解決方案可能具有挑戰性並且容易出現漏洞。
儘管週五做出了決議,歐盟與中國的談判仍將繼續。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為了徵收關稅而徵收關稅。我們想要的是消除補貼的有害影響。」他堅稱任何補救措施都應該是「充分的、可監控的、可執行」並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
布魯塞爾做出了一項顯著的讓步,允許中國公司在內部調查截止日期為 10 月 30 日後提交價格承諾(最低價格)。如果這些優惠被接受(這並不能保證),海關將停止對受益於該措施的品牌徵收新關稅。此外,受影響的汽車製造商將被允許要求客製化費率,就像特斯拉一樣。
在一個陳述中國商務部表示,歐盟此舉“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幹擾正常國際貿易秩序”,並誓言“堅決維護中國企業利益”,但沒有宣布任何報復措施。
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歐盟最終裁決草案,但也注意到歐盟已表達了繼續透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政治意願。中方希望歐盟清醒地體認到,加徵關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動搖並阻礙中國企業赴歐投資合作的信心與決心。
談判也是德國的首要任務,德國擔心北京的針鋒相對可能會為其低迷的經濟帶來進一步的痛苦。德國公司在過去二十年擴大了與中國的業務聯繫,以此作為向日益富裕的中產階級出售出口產品的一種方式。任何報復都可能嚴重打擊這些發達的聯繫。
德國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在對投票作出回應時表示,歐盟委員會「不應引發貿易戰。我們需要透過談判達成解決方案」。
關稅最終將繼續實施的事實暴露了柏林在布魯塞爾的影響力不斷減弱,三黨聯盟內部的內部鬥爭經常引起外交官的沮喪和憤怒。這場政治慘敗可能會持續到該國 2025 年 9 月舉行聯邦選舉為止。
相較之下,關稅的批准則是對馮德萊恩對華政策的認可。這位歐盟委員會主席因其與北京打交道的清晰、實事求是的戰略而贏得了讚譽,結束了政治上的自滿情緒,這種自滿情緒現在被歸咎於歐盟與中國建立了無數的嚴重依賴關係。
圍繞中國電動車的爭端標誌著一個罕見的時刻,這位德國人總統為自己祖國強烈反對的立場進行了辯護。
憑藉著在政治上的勝利,馮德萊恩處於有利地位,可以在第二個任期繼續執行她的政策。
本文已更新,包含有關投票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