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需要公平。我們堅持單一市場內的公平競爭,因此我們也堅持進入我們單一市場的公司的公平競爭,」歐盟委員會主席在北京對記者表示。
她的警告是在歐盟領導人與習近平主席四年多來首次面對面會晤之後發出的。但儘管此次峰會的風險很高,而且是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和貿易關係日益緊張的背景下舉行的,但雙方都沒有做出新的承諾。
歐盟擔心北京的進口限制和對中國企業的慷慨補貼使歐洲公司處於不公平的劣勢,從而擴大了歐盟對北京的巨額貿易逆差。
這個亞洲巨人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每天的貨物貿易達到驚人的23億歐元。
但目前歐盟從中國的進口超過出口近4000億歐元。這一赤字在過去20年成長了十倍,在過去兩年翻了一番。馮德萊恩表示,“這種不平衡是不可持續的。”
「我很高興我們同意習主席的觀點,即我們兩國之間的貿易應該保持平衡,」她補充道。
馮德萊恩表示,與中國總理李強就解決貿易失衡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深入研究了事實和數據,但會議並未立即提出解決失衡問題的具體措施。
出席會議的歐洲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表示:“我們期待中國採取更加具體的行動,改善外國企業的市場准入和投資環境。”
根據中國國家電視台報道,李克強總理向兩位歐盟領袖表示,中國反對經貿關係「政治化」。
由於擔心在清潔技術應用中使用的關鍵材料上對中國的根深蒂固的依賴可能會侵蝕其產業並危及其安全,歐盟採取了「去風險」策略。
這意味著使用歐盟的貿易和國內防禦工具,例如正在進行的反補貼探測進入低成本的中國製造電動車洪水歐盟市場。
馮德萊恩堅稱,去風險並非“中國獨有”,並強調北京所謂的自力更生戰略與歐盟的計劃類似。她也強調,歐盟並不打算像入侵烏克蘭後與俄羅斯經濟那樣將經濟與中國脫鉤。
對於中國認可的智囊團 MERICS 的分析師格熱戈日·斯特克 (Grzegorz Stec) 來說,這次峰會可能沒有帶來太多成果,但它為未來的關係定下了基調。
斯特克在接受歐洲新聞採訪時表示:“就具體成果而言,此次峰會並沒有產生太多成果,但就構建未來關係而言,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交流。”
「我認為這次交流有意義的原因在於,歐盟似乎已經擺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它確實希望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如果沒有,它將採取行動,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這樣說:被指責是自信的,而不是對抗性的,因為歐洲方面也指出了已經存在的關係的建設性方面。
「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信號,表明歐盟方面預計很快就會採取行動。而中國方面,如果不採取行動,那麼就歐洲的反應而言,我們的關係可能會變得更加複雜。 」
他補充說,這項行動可能意味著很多事情。
「布魯塞爾現在擁有越來越多的工具組合,這些工具是在歐盟經濟安全議程和去風險理念下實施的。
「因此,這是在歐盟層級引入的大量工具,在這裡我們必須超越更具政治性的問題,例如反脅迫工具。
“其他問題可能包括更多的調查,例如我們看到的針對電動車、寵物產品的調查,以及歐洲方面正在討論的許多其他問題。”
烏克蘭、加薩和台灣提上議程
馮德萊恩和米歇爾都利用此行敦促習近平採取更多措施打擊規避制裁,中國公司被懷疑間接支持克里姆林宮在烏克蘭的戰爭活動。
歐盟懷疑日常產品——包括歐盟製造的產品——包括製造無人機、飛彈和砲彈所需的零件,正在透過中國再出口到俄羅斯。
成員國一直在推動將對涉嫌協助規避制裁的中國企業的製裁納入目前正在談判的歐盟第12個制裁方案中。
一位歐盟高級官員表示,雖然中國對俄羅斯的高優先戰場物品出口總量有所下降,但最新數據顯示,可轉用於軍事目的的所謂「軍民兩用物品」的出口正在增加。
米歇爾表示,歐盟已經確定了一份「涉嫌規避制裁」的公司名單。
馮德萊恩表示,中國在烏克蘭戰爭議題上的立場也將「定義」歐盟與中國的關係。中國對戰爭採取中立立場,並在今年3月提出了烏克蘭12點和平計劃,但沒有斷絕與普丁的關係。
MERICS分析師斯特克告訴歐洲新聞台:“我們可能會在特定公司提供特定商品的特定案例中看到中方的一些反應,而中國正處於與其他參與者重新接觸的模式中。” 。
「但就中國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下改變其整體立場而言,我個人認為這是極不可能的,因為中國是透過自身與烏克蘭競爭的視角來設計和看待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美國並被視為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前景的一部分。
領導人也討論了中東持續戰爭的棘手問題以及該地區實現持久和平的複雜道路。
米歇爾說:“我們一致認為,向最弱勢群體提供救生援助必須是首要任務。”
歐盟是巴勒斯坦領土最大的援助捐助國,今年為因應席捲加薩走廊的危機,將其人道援助增加了四倍,達到 1 億歐元。相較之下,中國的反應則較弱,自 10 月衝突爆發以來,中國提供了 200 萬美元(186 萬歐元)的額外人道援助。
一位歐盟高級官員表示,這次高峰會是馮德萊恩和米歇爾向中國施壓、要求其加大人道救援力度的機會。
兩位歐盟領導人在歐盟最高外交官何塞普·博雷爾的陪同下也表達了對台灣海峽和南海緊張局勢的擔憂。
歐盟與西方國家反對對台灣「現況」任何改變。
台灣海峽軍事活動的增加以及普丁在烏克蘭開創的先例引起了歐洲對台灣局勢可能升級的警惕。但歐洲和中國的立場仍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