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和酷兒學生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是同齡人的三倍

美國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性少數群體比同齡人更有可能患有憂鬱症。

該研究基於健康心理研究的數據,這是一項針對美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大型年度調查,2007 年至 2022 年間,超過 48 萬名 18 至 35 歲的學生做出了回應。

根據發表在《2017 年》雜誌上的調查結果,LGBTQIA+ 學生約佔學生總數的五分之一,但佔憂鬱症學生的近一半。美國大學健康雜誌

該群體包括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質疑者、雙性者、無性戀 (LGBTQIA+)、非二元性別或性別不合格者。

紐約州精神病學研究所副教授David Pagliaccio 博士表示:「這項研究強調了迫切需要採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支持年輕人在學習期間的心理健康和福祉,特別是那些被認定為LGBTQIA+ 的人。

「隨著 LGBTQIA+ 自我認同率持續上升,解決這些差異對於創造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學術環境變得越來越緊迫,」他補充道。

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往往會表現出持續的心理健康問題”,平均十分之一以上的學生報告有嚴重憂鬱症狀。該比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其中 27% 的學生患有憂鬱症,而順性別、異性戀學生的比例為 8.5%,LGBTQIA+ 學生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是其他學生的三倍。

“全球各地都存在這種趨勢”

「LGBTI 心理健康不平等從 10 歲就開始了,」Rú Avila Rodriguez,副執行董事兼政策與研究經理教會國際 LGBTQI 青年和學生組織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歐洲新聞健康。

當被問及歐洲是否也出現類似趨勢時,他們補充說:“這是全球範圍內進行此類研究的地方都存在的趨勢。”

可以解釋這種差異的一個理論是少數群體壓力理論,該理論認為「LGBTI 人群經歷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患病率增加是由於社會壓力水平的增加,包括恥辱、歧視、不支持的環境(家庭、學校、健康狀況)。

根據美國的一項新研究,遭受歧視和缺乏歸屬感的經驗是心理健康差異的「主要驅動因素」。

IGLYO 針對 LGBTQI 年輕人的調查歐洲 14 歲至 30 歲的調查發現,學校環境對超過一半受訪者的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

「隨著 LGBTQI 學生的憂鬱程度持續上升,這些策略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優先考慮這些社群;並製定專門支持 LGBTQI 青年的策略,」羅德里格斯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