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珊瑚到鱷魚:野生動物犯罪仍然是主要威脅,導致一些物種滅絕

一份新報告顯示,儘管過去 20 年來世界各地努力遏制野生動物販運,但仍有 4,000 多個物種受到影響。其中大多數都瀕臨滅絕。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今天發布的《世界野生動物犯罪報告》稱,這對“自然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傷害”,包括導致一些稀有物種滅絕。

野生動物犯罪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對物種的直接威脅,破壞了脆弱的生態系統,消除了依賴自然的社區的主要收入來源,並破壞了地球減緩氣候變遷的能力。

報告稱,需要加強打擊組織犯罪集團販運野生動物的誘因,並打擊允許此類行為發生的腐敗官員。

哪些物種受販運影響最嚴重?

該報告分析了 2015 年至 2021 年間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 14 萬份野生動物緝獲報告。珊瑚佔個人緝獲量的最大部分(16%),其次是鱷魚(9%)和大象(6%)。

減少大像等標誌性物種販運的措施犀牛然而,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成功。這兩個物種的偷獵、緝獲水準和市場價格都在穩定下降。

這要歸功於遏制需求和供應的努力,包括高調的政策關注、更嚴格的市場限制以及執法部門對高級販運者的打擊。跨境合作與刑事定罪野生動物犯罪也有所改善。

但並非所有物種都得到同樣的關注。在 1,652 種查獲的植物和動物物種中,40% 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紅色名錄列為受威脅或接近受威脅的物種。

一些稀有的蘭花、多肉植物、爬行動物、魚類、鳥類哺乳動物面臨著最嚴重的威脅 - 包括一種新描述的蘭花物種,在發現後不久就被從其棲息地中剝奪 - 但由於它們的默默無聞而很少受到公眾關注。

蘭花通常被視為觀賞植物,或它們的塊莖可用於食品。穿山甲、海馬和大貓同時,骨頭通常被販運用於醫藥。

過去 20 年來,緝獲數量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在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 到 2030 年結束受保護物種販運的目標方面尚未取得進展。

我們如何打擊野生動物販運?

野生動物是被販賣的出於多種原因,從食品和藥品到寵物和裝飾。

逮捕和扣押非法物品通常被視為成功遏制非法物品的標誌野生動物販運,但報告警告說,它們不一定會產生長期影響。野生動物販運者很快就會調整自己的方法和販運路線,利用監管和立法的漏洞並跟上市場趨勢。

這就是為什麼立法者需要針對推動非法市場的犯罪動機,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文化。報告也強調,有必要對破壞政府限制並協助大型組織犯罪集團販運人口的腐敗官員進行更嚴格的審查和更嚴厲的懲罰野生動物

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執行董事加達·瓦利 (Ghada Waly) 表示:“為了解決這一犯罪問題,我們必須提高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適應性和敏捷性。” 「這需要對販運鏈的需求方和供應方採取強有力的、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努力減少犯罪動機和利潤,並加大對數據、分析和分析的投資。監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