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希望使其俾斯麥雕像「去殖民化」——找到解決方案並不那麼容易

奧托·馮·俾斯麥高聳於漢堡市之上。

這座位於德國北部港口城市的紀念碑矗立在一座高34公尺的山頂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德國首任總理雕像,數百公尺外即可看到。

自 1907 年竣工以來,這座雕像經歷了許多風暴——它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倖存下來,成為塗鴉藝術家的畫布,並經歷了任何暴露在自然環境下的城市紀念碑的經典磨損。

因此,漢堡在 2014 年決定對其進行翻新——該項目將持續數年,耗資約 900 萬歐元。

但這個決定是在警察殺害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2020年。

佛洛伊德之死引發了全球反種族主義運動,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重新思考殖民主義的遺產以及殖民領導人紀念碑背後的訊息。

俾斯麥是1871年德國統一背後的“鐵血宰相”,也是德國殖民帝國的創始人,也是1884年柏林會議的東道主,歐洲殖民列強在這次會議上首次瓜分了非洲。

佛洛伊德被謀殺後,德國統一的英雄開始被視為德國殖民歷史中的一個有問題的人物。

突然間,關於如何處理漢堡俾斯麥雕像引發了一場新的爭論。

漢堡非殖民化與俾斯麥的反思

2021 年,漢堡市中左翼政府與國際專家舉辦了一系列研討會,討論如何將這座雕像帶入 21 世紀,作為更廣泛的「漢堡非殖民化!」的一部分。該倡議由德國聯邦文化基金會資助。

官員們提出了一項由漢堡歷史博物館和文化與媒體部贊助的競賽計劃,邀請藝術家和建築師提出解決方案,「為紀念碑的重新語境提出想法」。

獲勝者將由評審團選出,評審團由「來自藝術、文化、建築和歷史的專家,來自批判漢堡殖民歷史的運動團體,以及來自前德國殖民地的主角、國際活躍的藝術家和民間社會代表」組成。該計劃的新聞稿

但參賽者受到了一項重大限制——漢堡古蹟保護辦公室 Denkmalschutzamt 規定,這些提案不能改變俾斯麥紀念碑,也不能在其上附加任何東西。

「所有乾預措施都必須符合具有約束力的要求,即自 1960 年以來受法律保護的紀念碑的物質實體不得被改變或損壞,以便將來對真實物體的審查仍然是可能的,」官方文件競賽閱讀。

對一些評審團成員來說,這代表了競賽基礎上的根本缺陷。

「我在(競賽)第一階段提出了抗議,」評審團成員、殖民主義歷史學家、漢堡大學教授尤爾根·齊默勒 (Juergen Zimmerer) 說。 「我說,『古蹟保護機構規定了古蹟非殖民化的界限,這是荒謬的,因為這自然意味著帝國對古蹟的設置將永遠延續下去。』”

在考慮了八個入圍提案後,評審團一致決定:沒有一個解決方案可行。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在這場比賽的條件下,藝術幹預似乎是不可能的,」齊默勒告訴歐洲新聞文化。 “我們不想說這是藝術家的錯,只是在這種情況下你無能為力。”

有缺陷的前提,失敗的實驗

由於改變雕像的解決方案從一開始就被取消了資格,出現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紀念碑的宏偉規模以及它坐落在山頂上的事實,使其更高。

「你不能豎立一座反紀念碑,因為那必須有 100 公尺高,」齊默勒說。 「你無法建造任何東西來隱藏俾斯麥,因為漢堡是一個強風的港口城市。由於我們無法在雕像本身上附加任何東西,因此它需要一個巨大的結構。

一個想法是建造一個包圍雕像的結構作為辯論場地,但這個想法被放棄了,因為辯論者爬得這麼高太不切實際了。

在一份聲明中,陪審團建議將重點轉向調解和社會對話,以解決俾斯麥的殖民遺產問題。

但齊默勒認為,這場競賽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因為它有固有的矛盾:如果不允許改變某件事,就不可能改變它。

「如果漢堡想要讓俾斯麥去殖民化,(應該)有一個新的競賽,允許我們改變雕像本身,並且獲得一些令人信服的建議根本不成問題,」齊默勒告訴歐洲新聞文化。 “所以是比賽規則導致了比賽失敗。”

事實證明,這次失敗為漢堡保守派反對派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他們猛烈抨擊整個競選活動是一場“鬧劇”,讓納稅人損失了 27,000 歐元。

「毫無疑問,像俾斯麥這樣的人物必須在時間的背景下進行評估,」漢堡議會基民盟議會小組主席丹尼斯·塞林說。 “然而,陪審團為漢堡非殖民化所做的努力卻沒有結果,這是對稅收資金的可恥浪費,現在甚至本應繼續下去。”

如何應對殖民主義?德國和歐洲的激烈爭論

德國處於獨特的地位,是少數被迫學會面對其歷史上不太令人愉快的部分的西方國家之一。

自 1992 年以來,德國學校強制教授大屠殺和納粹時代的課程。幾乎所有學生都參觀過集中營或大屠殺紀念館或博物館。

但最近圍繞殖民主義遺產的討論引起了德國公眾的分裂。

「在德國,批評過去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齊默勒說。 「人們願意接受它。但另一方面,德國有一種傾向說,『哦,我們對二戰和大屠殺做了很多自我批評。夠了,夠了。

這個問題導致了那些爭取公共空間非殖民化的人和那些喜歡維持現狀的人之間的一些緊張局勢。在柏林所謂的“非洲區”,一項為紀念 19 世紀殖民主義者的一些街道重新命名的運動遭到了當地人的抵制。

俾斯麥也成為了分歧辯論的避雷針——柏林聯邦外交部因拆除“鐵血總理”的肖像並將房間的名稱從“俾斯麥廳”改為“俾斯麥廳”而受到批評。

在薩克森州包岑,一個與極右翼關係密切的團體試圖重新安置 1950 年被共產黨政權摧毀的俾斯麥雕像,但未能成功。

「很多人為俾斯麥辯護,因為他們說整個德國歷史都沒有被污染,只有 12 年,」齊默勒說。 「他們說我們希望恢復昔日美好的德國。我們承認這12年很糟糕,但沒有人為它辯護。但其餘的都很好。

“現在殖民/後殖民辯論與此相矛盾,因為它說,’哦,這不僅不好,而且還埋藏著 1933 年至 1945 年災難的種子。”

齊默勒稱之為“殖民失憶症”,即對德國在非洲殖民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無知,這種殖民化是由奧托·馮·俾斯麥發起的。

那麼漢堡的俾斯麥紀念碑該怎麼處理呢?齊默勒認為,一開始就應該不去管它。

「2014 年正確的選擇是不對其進行翻修,」齊默勒說。 「100年後,他就會倒下。這就是歷史發展的正常軌跡。你豎起紀念碑,它們就會倒塌。幹預是為了防止他摔倒,這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行為。他們本應該讓他一個人呆著,但他們決定進行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