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QS 世界大學排名已經發布,歐洲在前 10 名中佔據了一半席位。
這項年度評估現已進入第 20 個年頭,它綜合了對 1750 萬篇學術論文的分析以及來自全球超過 240,000 名學術教師和雇主的專家意見。
歐洲大學佔據了前十名中的五席,而英語大學在學術聲譽、雇主聲譽和師生比例等方面以滿分的成績佔據了排名的前列。
位於美國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以 100 分的完美總分連續 12 年穩居榜首。
英國劍橋大學緊隨其後,以 99.2 分排名第二,本土競爭對手牛津大學以 98.9 分排名第三。
哈佛大學以98.3分排名第四,史丹佛大學以98.1分排名第五。
在歐洲,2024年前十名的大學是劍橋大學(99.2),位居全球第二;牛津大學(98.9),全球第三;倫敦帝國學院(97.8),全球排名第六;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93.9) 總排名第七;倫敦大學學院(92.4)位居世界第九。
在歐洲大陸排名第六的是英國愛丁堡大學(86.1),其次是法國巴黎PSL大學(85.8)、曼徹斯特大學(82.2)、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 80.4)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80) 。
這項享有聲望的排名的總體得分是透過考慮九個關鍵指標得出的:學術聲譽、雇主聲譽、師生比例、每位教師的引用次數、國際教師比例、國際學生比例,以及今年首次的國際研究網絡、就業成果和永續性。
該排名背後的公司分析師誇誇裡利·西蒙茲(Quacquarelli Symonds)表示,新指標「反映了過去二十年高等教育發生的變化,例如可持續性、就業能力和研究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排名顯示出什麼趨勢?
過去二十年來,高等教育發生了重大變化。
QS 排名經理Andrew MacFarlane 博士表示:「(過去幾十年)我們注意到的第一個變化是,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就業能力。」他補充說,這促使他們加強了對就業能力的關注。
「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就業市場中,學生離開[大學]時背負的債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他說。
在該排名慶祝其成立 20 週年之際,他們「感到非常自豪的是我們排名的包容性不斷增強,這反映了學術卓越的全球分佈」。
從 2018 年到 2024 年,亞洲、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中的代表性顯著增加。 2018年,這些地區佔排名的37%,2024年,這一數字已增長至46%。
中國正成為研究中心
麥克法蘭指出,在研究工作的推動下,中國的排名尤其顯著上升。
他告訴歐洲新聞台:「他們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生產國,但研究的引用率也越來越高。」這意味著中國所做的研究品質確實「拉高了他們」的排名。
同時,傳統上表現強勁的美國和英國的排名略有下降,但下降並不一定意味著它們的情況變得更糟。麥克法蘭說,這也顯示世界各地的其他機構正在改進並縮小差距。
「所以,你知道,跑得最快的人仍然是跑得最快的人,但其他人正在縮小他們的時間差距,」他解釋道。
歐盟大學在國際化指標方面持續表現出色
在全球範圍內,歐洲大學在全球參與方面繼續表現出色,這是基礎,麥克法蘭表示,「要應對世界挑戰,就必須跨國界合作,共同解決挑戰,並變得更加透明。歐洲在這方面真正處於領先地位」。
展示其在國際研究合作方面實力的歐盟著名機構包括巴黎科學與文學大學(Paris Sciences et Lettres University)——在“國際研究網絡類別”中排名第三、索邦大學(第四名)、比利時魯汶大學和根特大學(第六名)和第 8 位),以及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第 9 位)。
「因此,你可能會看到東亞在合作研究和國際參與方面的研究量日益佔據主導地位,」麥克法蘭指出,「但在這種情況下,歐洲絕對在這方面表現得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