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2023年的世界排名最高。歐洲還有什麼晉級?

牛津大學連續第七年位居國際大學排行榜榜首,另外兩所英國大學也躋身前十名。

每年一度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美國哈佛大學保持第二位,而劍橋大學則從去年的並列第五躍升至與史丹佛大學並列第三。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在最新排名中從去年的第12位上升至第10名。

美國繼續佔據主導地位,成為代表性最多的國家,在前 10 名中佔據 7 個位置,在前 200 名中佔據 58 個位置。

但有警告稱,中國大學正在逼近美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全球主導地位,排名顯示,美國大學的研究優勢正在減弱,「部分原因是精英大學與其他大學之間的產出差距日益擴大」 」。

今年的排名涵蓋了104個國家和地區的1,799所大學。

共有 15 所歐洲大學躋身世界前 50 名。其中包括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第41名)、比利時魯汶大學(第42位)、德國海德堡大學(第43位)、法國巴黎科學與文學-巴黎PSL研究大學(第47名)和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第49名)。

表格基於 13 項績效指標,衡量機構在四個領域的績效:教學、研究、知識轉移和國際視野。

歐洲頂尖大學排名

總共有三所英國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學院——進入前十名。

歐洲第二好的大學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它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並列第 11 名。

英國和德國的其他大學也躋身該地區表現最好的 10 所大學之列。

中國研究品質迎頭趕上,但國際視野較弱

排名也顯示,以引用次數衡量,中國機構在研究品質方面正在迎頭趕上。

過去一年,中國的平均被引次數顯著上升,從55.6提高到58.0;同期,美國得分略有下降,從 70.0 降至 69.4(基於兩年的大學排名)。

萊斯特大學副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專家張偉告訴《泰晤士報》,中國現在「毫無疑問」是一個科學超級大國。

然而,該國的國際視野是一個弱點,與此相關的所有四個指標(國際視野、國際學生、國際合著者和國際工作人員)均呈下降趨勢。

泰晤士高等教育表示,疫情的邊境關閉並不是下降背後的驅動因素,因為該數據反映的是 2019-2020 學年。相反,專家引用地緣政治作為解釋。

「與五年前相比,中國學者確實更加謹慎,在與外國同行接觸時必須跨越更多的官僚障礙。有些人認為最好保持低調,」詹姆斯·勞倫森 (James Laurenceson) 說。大學澳中關係研究所所長告訴泰晤士報。

該中心主任西蒙·馬金森(Simon Marginson)表示,隨著中國科學家和博士生在一些國家變得不那麼受歡迎,“中國的高等教育可能遲早會不那麼歡迎至少來自這些國家的外來者”牛津大學全球高等教育。

「這就是國際關係的邏輯」。

同時,在美國,研究人員注意到精英大學和其他大學的研究成果品質存在差距。

泰晤士高等教育數據科學主管戴維·沃特金斯(David Watkins) 表示:「對我們排名數據趨勢的深入分析表明,美國排名前25% 的大學和排名後75% 的大學的整體表現存在明顯差異。

「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大學與全球同行大致保持一致;然而,與全球同行相比,其餘 75% 的大學的排名和基本分數正在下降」。

牛津大學副校長路易絲理查森 (Louise Richardson) 在聲明中表示陳述:「我和我的同事非常高興牛津大學連續第七年被評為世界頂尖大學」。

她補充說:「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謝牛津大學傑出的女性和男性,他們的研究和教學繼續激發我們的想像力,開闊我們的視野,治癒疾病並探索深層的難題,以改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