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使傅聰譴責歐盟的“自信”和“單邊行動”

敏感技術並控制外國補貼。

傅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辦的活動中表示:「歐盟變化的範圍和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因為其中許多措施本質上是保護主義,並可能與世貿組織規則相衝突。」 )並由歐洲新聞台出席。

“我們對歐盟日益增強的自信和單邊行動深感擔憂,因為它們對所有雙邊貿易和投資造成乾擾。”

中國大使以重建互信為主題的主題演講表達了一系列不滿,首先是歐盟的三管齊下的指定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經濟競爭對手和系統性競爭對手,自 2019 年正式引入以來,北京方面曾多次提出質疑。

「理解這個所謂的『神聖三位一體』是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練習,」傅說。 「這個概念不僅本身矛盾,而且也不符合事實。夥伴?當然,永遠。競爭對手?也許吧。但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競爭對手了?”

這位大使指出,中國的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占主導地位的獨裁政權——在20世紀70年代建交時並不是一個“問題”,因此今天也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

「有人會說,中國不認同歐盟的價值觀。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麼歐盟將會有很多競爭對手,因為從中東到非洲,從亞洲到拉丁美洲,有很多國家顯然不看好歐盟。」在價值觀方面與歐洲保持一致”,傅說,並以以色列與哈馬斯戰爭為例,說明全球舞台上存在不同的反應。

「不幸的是,這種看法往往會導致信任的侵蝕。有時會出現摩擦甚至對抗,」他繼續說道。 “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團體強調競爭部分而淡化合作夥伴部分的令人擔憂的趨勢。”

傅先生隨後將矛頭指向歐盟委員會推動去風險策略加強貿易措施,以減少歐盟對某些中國進口產品的過度依賴,包括原料、太陽能板和電池。反思也導致了反補貼調查據報道,類似的調查可能會針對風力渦輪機進行。

「出於政治動機的去風險流程與既定的商業規範背道而馳,許多人認為這本身就是一種冒險行為,」傅在布魯塞爾對觀眾說。

「這很可能會在未來蔓延並影響更廣泛的領域。對於已經陷入困境的(全球)經濟來說,這將是最不受歡迎的消息。”

歐洲的回應

傅瑩發表演說後,歐盟駐華大使豪爾赫·托萊多進行了虛擬幹預,對中國特使的抱怨進行了正式反駁。

托萊多說,去風險“不是保護主義。它不會關閉合作之門。我們的去風險與國家無關,只影響我們貿易的一小部分。” “去風險不是自力更生,這是中國幾十年來的主要經濟戰略之一。”

正如傅先生所做的那樣,托萊多利用他所分配的時間闡明了目前困擾中歐關係的許多分歧和爭議,例如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以及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持續壁壘和障礙,包括最近的反間諜法的更新賦予北京更大的權力來打擊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重建信任需要時間,」他警告。

值得注意的是,托萊多提出了傅完全迴避的話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自2022年2月以來,布魯塞爾一直敦促北京譴責入侵行為並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原則。但習近平主席沒有理睬這些電話,而是像往常一樣與弗拉基米爾·普丁保持聯繫。

托萊多說:“領土完整一直是中國在國際外交中的一項重要原則。它自己的領土完整是最紅的底線。”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公然違反了這一原則。我們很難理解中國的雙重標準立場。”

他補充說:“北京在俄羅斯烏克蘭戰爭問題上所選擇的立場對中國在歐洲的形象和聲譽造成了多大的損害,這一點我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兩位特使提出的不同觀點暴露了布魯塞爾和北京之間的分歧,近年來這種分歧因COVID-19大流行、新疆維吾爾人的鎮壓、針鋒相對的製裁、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和貿易限製而加深在半導體和原料領域。

雙方現在正試圖遏制這種惡化並實現類似於外交重置的目標。過去幾個月,包括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 (Valdis Dombrovskis)、維拉·朱羅瓦 (Věra Jourová) 和蒂埃里·布雷頓 (Thierry Breton) 在內的多位歐盟委員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爾訪問北京,為12月初的中歐峰會奠定基礎。

「我知道中國對話者和朋友不喜歡我們將我們的部分關係描述為系統性競爭。但正如我所說,這是一種描述,也是一種公平的描述。我們確實是競爭對手。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

“我擔心,作為歐洲人,我們看待與中國關係的方式可能不會很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