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多極化的,但它需要監管。我們需要就基本共同原則達成一致,」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週五在一份廣泛的演講中表示。演講在北京的北京大學發表。
「當今世界的真正問題是多極化增加,但多邊主義減少。世界遊戲的參與者更多,但規則更少,」他繼續說道。 “多邊主義正處於危機之中。”
博雷爾承認歐盟和中國之間因對人權的不同解釋而存在“和平競爭”,但他堅稱“普世價值觀超越了每個國家的價值觀。它們的價值更大。”
隨後,他直接呼籲阻止「強者的權利」重塑世界秩序,正如俄羅斯試圖透過對烏克蘭的大規模戰爭來實現的那樣。
「我們必須制定規則。規則的存在正是為了保護小國對抗大國,保護較不富有的人對抗富人,」博雷爾說。 “我們努力遵守規則,以多邊主義為生,這不能建立在挑剔的基礎上。”
「接受WTO(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但不接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則。我們不能選擇我們想要履行的法律。該制度必須完全履行。該制度是不可分割的,」他補充道。
歐盟及其七國集團盟友長期以來一直指責中國對國際法採取高度選擇性的解釋。例如,一方面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另一方面在民主社會進行假訊息宣傳活動,並對批評者採取經濟脅迫措施。
中國在烏克蘭戰爭中的等距離立場也被指責為對國際法(即禁止以武力取得領土)的偏見適用。
博雷爾說:“我們認為,中國必須做出重大努力,讓烏克蘭人民相信中國不是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的盟友。”
中國也對西方提出了類似的指責,例如批評對俄羅斯的多輪制裁是一種「極限施壓」和「長臂管轄」戰略。北京也不滿歐盟新的「去風險」戰略減少脆弱的依賴,聲稱這是一種變相的保護主義,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是華盛頓指使的。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週五表示:“我們的關係具有全球意義。它不受第三國影響,不應受到第三方影響。” “我們有能力、有能力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高品質對話與合作……構建文明互動新範式。”
博雷爾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尖銳提及似乎援引了北京在南海的領土主張,而這一主張遭到了菲律賓、越南和馬來西亞等鄰國的正面反對。
這場長期存在的爭端涉及大量島嶼、礁石和淺灘,持續應變的來源有時會引發人們對更廣泛的區域對抗的擔憂,這種對抗可能會徹底顛覆全球商業。
歐盟對衝突採取中立立場,並敦促各方避免採取可能「危及和平、安全與穩定」的單方面行動。
歐洲人關注的另一個南海議題是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預計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將因台灣一月份總統選舉而加劇。中國誓言要讓台灣與大陸重新統一,這一目標引發了人們對未來地面入侵的廣泛猜測。
博雷爾在演講中重申了歐盟的三不方法:不承認台灣,不接受任何方面的挑釁,不使用武力改變現狀。
這位外交官表示:“我們與台灣有雙邊關係,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得到任何形式的政治承認。我們不會這樣做。”
“我們必須透過有意義和公開的對話來解決緊張局勢,保持溝通管道以防止誤解並緩和緊張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