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世界上近一半的物種數量迅速減少

據一份報告稱,野生動物的喪失是“人類影響中最令人震驚的綜合症之一”新研究發表在《生物學評論》上

研究人員發現,在他們分析的71,000 多個物種(包括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中,48% 的物種數量正在減少,而49% 的物種數量保持穩定,僅增長3%。

調查結果描繪了“一幅比保護組織的估計更令人震驚的畫面”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紅色名錄,報告稱。

「未受威脅」物種的數量正在下降

野生動物的保育狀況傳統上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監控,該名錄根據物種的瀕危程度對物種進行分類,例如近危、脆弱、瀕危等。

最新研究發現,33% 被視為「未受威脅」的物種正在遭受族群數量下降,據稱這是「滅絕的症狀」。

雖然 IUCN 表示 28% 的物種受到威脅,但這份紅色名錄並不是滅絕風險的唯一指標。

報告警告說,這些物種可以被認為是「不受威脅」的,但它們的數量正在下降,這可能意味著它們正走向滅絕。

IUCN 紅色名錄負責人 Craig Hilton-Taylor 表示,儘管呼應了研究中提出的擔憂,CNN其結果可能會“誇大情況”,因為數據是在廣泛的動物群體中收集的,包括那些缺乏數據的動物群體。

他堅稱,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衡量標準相比,這是一個不太強有力的衡量標準,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著眼於「更長時間內物種的趨勢」。

生物多樣性“處於滅絕危機的邊緣”

研究指出,兩棲類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強調「我們對族群趨勢的了解有重大缺陷,尤其是魚類和昆蟲」。

報告稱,當物種的數量下降得太低時,它就無法為生態系統做出盡可能多的貢獻。

例如,對海獺的過度捕獵使得食海帶的海膽數量激增,從而摧毀了白令海的海帶森林,導致食海帶的虎頭海牛滅絕。

減少一個物種就足以使整個生態系統失衡,對其他族群產生連鎖反應,從而滾雪球般地造成大規模破壞。

科學家認為,野生景觀向城市地區或農田的轉變是野生動物消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為它破壞了它們的自然棲息地。但氣候變遷也是物種減少的重要驅動因素,隨著世界變暖,影響正在惡化。

研究顯示,下降往往集中在熱帶地區,而穩定和成長更容易影響溫帶氣候。

政客的目標是“最低目標”

針對棲息地保護,一些舉措,例如COP15 的「30 by 30」目標旨在2030年保護30%陸地和海洋的目標已獲得支持。

去年秋天,100 多個國家同意了這項合作。

IUCN 專家表示,這一目標是政治家應該實現的最低目標,許多研究呼籲保護 70% 甚至更高的野生景觀。

歐盟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正在惡化,81%的自然棲息地被發現處於「不利」的保護狀態。歐洲環境署的報告2013年至2018年期間。

據一份報告稱,目前世界上約 17% 的陸地和內陸水域以及不到 8% 的海洋和沿海地區受到保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於 2021 年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