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新聞文化本週最佳電影:《寶藏》——史蒂芬弗萊無法挽救這部傷感的失火

當德國導演茱莉亞馮海因茨將改編澳洲小說家莉莉布雷特的半自傳小說《太多男人》的消息傳出時,人們有充分的理由感到興奮。

剛結束威尼斯首映的 Antifa 驚悚片明天全世界以及明天整個世界),馮·海因茨似乎非常適合佈雷特的小說,這是一部動人、富有洞察力且常常是喜劇的編年史,講述了美國女商人露絲如何將她的父親埃德克(奧斯威辛倖存者)帶回波蘭,面對過去,更好地面對未來。這本1999 年的書是對歷史的深思熟慮的挖掘,涉及遺傳性創傷以及大屠殺的遺產如何在幾代人中經歷(或錯誤經歷)——馮·海因茨在兩本書中都探討了這一點漢娜的旅程以及明天整個世界

遺憾的是,她在大銀幕上對布雷特故事的處理淡化了一切,而且特別未能捕捉到源材料如此精確卻又悲慘地普遍的原因。不僅如此,寶藏令人沮喪的是,它漫無目的,有時甚至令人反感,這可能會阻止那些沒有讀過布雷特的書的人去尋找它。

任何取得這項特殊成就的電影都只能被視為失敗。

寶藏史蒂芬弗雷(Stephen Fry) 和莉娜鄧納姆(Lena Dunham) 飾演父女,他們於1991 年踏上了前往奧斯威辛的改變人生的公路之旅。流亡的猶太人有可能返回並與他們的歷史重新建立聯繫,而兩人爭吵的互動捕捉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他們都面臨著來自不同陣營的回歸。艾德克用和藹可親的和藹可親來掩飾自己的創傷,而露絲在最近離婚和母親去世後,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尋找新的目標感。

除了不匹配的角色之間既定的來來回回,弗萊為這個角色而學習波蘭語的值得稱讚的承諾,以及當演員情緒激動時不可能保持乾眼的事實,真的沒有太多關於寶藏聽起來確實如此。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對於初學者來說是陳詞濫調的對話——但貫穿始終的一個主要障礙是露絲的性格。

誠然,她不一定是一個討人喜歡的角色,但即使在關注露絲的部分焦慮時,鄧納姆和劇本也從未設法讓她變得複雜或逐漸產生同情心。只是真的很煩。

她是五音不全、令人討厭的美國人的典型,當她沒有用“me llamo Ruth”簡短地打招呼時,她就對波蘭人大喊“我不會說英語”。考慮到這個角色已經從一名女商人轉為記者,人們可能敢於假設她可以做最低限度的研究或學習一些常用短語來度過難關。當她斥責人們稱奧斯威辛為博物館時(「這不是博物館——這是死亡集中營!」),很難讓她相信她的心可能是在正確的地方。你只想對她大喊大叫,因為她麻木不仁地挪用了創傷,並責備她不明白英語不是母語的人可能沒有足夠的術語來表達奧斯維辛是什麼。

這一切都不完全是鄧納姆的錯,因為劇本過於關注她的性格和她刻板的神經症,把她描繪成不可救藥的自我捲入和無法成長。從她第一次不小心預訂火車票的錯誤,到影片結尾時淚眼汪汪的責備,露絲無法理解她可能不是唯一一個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即使這可能是重點,因為布雷特的書成功地讓我們注意到了一個毫無歉意的主角,但劇本從未評論過這一點,也從未評論過人是一個複雜而獨特的矛盾體。它也沒有有意義地深入探討以不相容的世界經驗為特徵的世代鴻溝,其中生存的行為可能轉化為埋葬過去的願望。這部電影所做的就是讓露絲變得更加缺乏同情心,以至於今年你很難再找到另一個如此令人難以忍受的角色了。

關於波蘭人民淪為在任何特定情況下都可以被賄賂的小偷的描述,越少越好。

認真到犯錯,寶藏是一次回憶之旅,最終以一場傷感的失火而告終,它低估了一本值得更多的小說的價值。

寶藏現在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