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主義 100 週年:Giovanni Guida 用創新的 grattage 探索隱藏的深度

為了紀念超現實主義誕生 100 週年,歐洲新聞文化頻道採訪了義大利藝術家喬瓦尼·吉達 (Giovanni Guida),有些人認為他是超現實主義運動先驅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 的繼承人。

在藝術界慶祝百年誕辰之際超現實主義2024年,一位義大利藝術家最近因其獨特的繪畫方式引起了轟動,這種繪畫方式向傳統致敬,呼應了先鋒技術馬克斯·恩斯特以及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雷梅迪奧斯·瓦羅。

喬瓦尼·吉達(Giovanni Guida) 1992 年出生於那不勒斯附近的阿塞拉(Acerra),他是因使用“gratage”技術而被收錄在主要百科全書書中的最年輕的藝術家,“gratage”技術是一種在未乾燥的畫作上刮擦以露出底層的方法。 「我們的目標是去除彩色顏料,使下面的原始顏色重新出現,」吉達解釋道。

這種方法最初由恩斯特開發,可以讓吉達深入潛意識,揭示隱藏的情緒和記憶。 Guida 第一次接觸到這種方法是在 2005 年,當時他在那不勒斯美術學院學習繪畫。他的導師瑪麗亞羅莎裡亞·卡斯特拉諾教他用幾乎像爪子一樣的指甲撕開畫作的“皮膚”,到達它的“腸子”。

吉達對恩斯特使用刷子和抹刀進行刮擦的方式進行了創新,在雙手旁邊使用了新工具和日常用品,例如手術刀、刀片、鋼絲刷、細高跟鞋和海綿。

超現實主義100年

超現實主義脫胎於早期的達達運動,由安德烈·布勒東 (André Breton) 於 1924 年在巴黎正式創立,並於當年撰寫了《超現實主義宣言》。然而,「超現實主義」一詞於1903年由紀堯姆·阿波利奈爾在他的戲劇序言中首次使用提瑞西亞斯的乳房(提瑞西亞斯的乳房)。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達達運動是一場前衛、反體制的藝術和文學運動,它拒絕傳統的美學標準,擁抱混亂、非理性和荒謬。這是對藝術家認為導致戰爭的社會和文化規範的一種抗議形式。

超現實主義者加入了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夢和無意識理論,旨在將創造力從邏輯和社會規範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嘗試透過自動書寫和繪畫來挖掘潛意識。

德國達達主義者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對超現實主義的出現至關重要。 1922 年,恩斯特搬到巴黎,帶來了他的創新拼貼作品,激發了布雷頓的想像。恩斯特的技術,包括摩擦法和摩擦法,涉及使用紋理表面來創造自發性的藝術。他 1927 年的畫作森林和鴿子舉例說明了這些方法。

儘管超現實主義作為一項有組織的運動逐漸衰落,但它對繪畫、雕塑、文學、攝影和電影的影響卻持續存在,影響了無數藝術家和隨後的運動。

恩斯特和吉達

恩斯特對圭達作品的影響是深遠的。 「恩斯特對我的研究至關重要,它釋放了豐富的建議和啟發的創造力,更少的理論性,更多的無意識和自發性,」他說。他將藝術視為潛意識產物的觀念與吉達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吉達也欣賞雷梅迪奧斯·瓦羅獨特的風格以及逃避和叛逆的主題。這些靈感可以在圭達繪畫的超現實風景和神秘主題中看到。

恩斯特與超現實主義畫家利奧諾拉·卡林頓之間的藝術關係也深深影響了吉達對粗畫和塗抹法的運用。 “他們強烈的生命衝動透過繪畫姿態轉化為‘藝術昇華’,”他解釋道,將他們的作品視為一種神秘的提升,為他的創作過程提供了信息。

吉達說,他邀請觀眾探索多個層面的意義,從現實到無意識和神聖; 「在我的繪畫中,夢與現實、超越與內在、理性與幻想總是相互關聯的」。

在世界紀念超現實主義一百週年之際,吉達將他的作品視為這一更廣泛的藝術遺產的一部分。 「想像力、無意識和自動寫作是我們在 2024 年必須反思的詞,」他說。他希望這將加深對超現實主義技術及其當今相關性的理解。

撕開面紗

喬瓦尼·吉達從小就欣賞那不勒斯教堂的壁畫和繪畫,以及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卡拉瓦喬和馬薩喬的作品。受難吉達的信仰也標誌著他的藝術形式,這影響了他在作品中使用基督教圖像。

他指出,他的觸覺和象徵性方法暗指耶穌死時耶路撒冷聖殿面紗的撕裂,他解釋說,“這是揭開神聖面紗的隱喻”,也是人類與上帝分離的象徵。

Guida 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狄俄尼索斯》(Dionysus) (2017)、《神化》(Apotheosis) (2015)、《你會治癒所有疾病…而我會照顧你》(And you will be crafted from all issues... and I will take care of You) (2020),這些作品是在Covid-19 大流行期間創作的。 《佛羅倫薩的但丁·阿利吉耶里的神化:移動太陽和其他星星的愛》是為紀念這位佛羅倫薩詩人逝世 700 週年而創作的。

畫家解釋說,他在使用青金石藍色時也強調了神聖性,這是一種「天堂般的」拜占庭藍色,「承載著超越人類的神聖力量」。青金石的人;這種顏料是米開朗基羅也用它來繪製西斯汀教堂的天花板。

圭達的畫法也受到叔本華和海德格哲學的影響,力求揭示事物的本質。 「面紗永遠落下,讓你看到隱藏的東西,」他引用海德格的 alétheia 概念,或「不隱藏的」真理。

吉達相信他的藝術連結了傳統與創新,與當代和傳統觀眾產生共鳴。他解釋說:「文化參考、傳統和創新的結合得益於能夠『全球化思考』的思維。」他強調了我們「流動社會」中知識和藝術的流動性。

世界百科全書

因對粗畫的運用而被收錄在世界百科全書中,對 Guida 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因為這鞏固了他在當代藝術界的重要地位。他最近在德語傳記詞典《德意志傳記》中提到了他,他說這“讓我在德國恩斯特時期激活了元認知活動”,並將恩斯特的經歷與他的藝術之旅進行了比較。

除了《德國傳記》之外,吉達的名字也出現在百科全書中,例如洛杉磯蓋蒂保護研究所的藝術和藝術家結構化詞彙表(藝術家姓名詞彙聯盟列表)、義大利科學、文學和藝術百科全書(特雷卡尼)、Sapere 百科全書(De Agostini)、波蘭 PWN 百科全書以及瑞典語最全面的當代百科全書 Nationalencyklopedin。他也出現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和巴黎國家圖書館等主要國家圖書館的記錄中。

超越刮擦

Guida 也正在嘗試其他技術,如煙燻、貼花和氣霧藝術。他認為,這些方法將藝術家的角色降低為旁觀者,增強了心靈的幻覺,讓藝術品有機地出現。

雖然吉達即將舉辦展覽,但他強調在畫布之外體驗他的藝術的重要性。 「我希望人們記住,不一定要堅持當下,而是要開放並生活在『距離』中,」他說,邀請觀眾超越傳統的視角,擁抱整體的體驗。

展望未來,Guida 渴望超越藝術世界的傳統界限:「不是進入藝術的世界和體系,而是進入藝術神秘的真相,」他說。他設想一種超越形式的藝術,在關係和社會環境中自我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