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當納粹決定介入西班牙內戰以支持法西斯盟友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時,他們向巴斯克小鎮格爾尼卡肆意投擲炸彈。
飛過頭頂的飛機不分平民和武裝分子:數百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
這是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苦澀預嘗。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民用爆炸成為現代戰爭面貌變化的一個標誌,閃電戰一詞很快就進入了國際用語。
藝術家見證
這位西班牙藝術家在巴黎的工作室裡觀察著媒體報導的這些事件巴勃羅·畢卡索或許,我們已經可以預見到這種日益普遍的現象,這種新近日常的暴力恐怖。
為了回應大屠殺格尼卡之後,畢卡索開始創作可能成為他最偉大的作品,一幅以城鎮本身命名的巨大單色地獄景觀。
當時 (格尼卡於 1937 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立即對西班牙內戰期間的國際情緒產生了影響。此後的幾年裡,畢卡索的格尼卡已成為反戰藝術史上不可動搖的基石,其影響範圍異常廣泛。
可能幫助這件作品達到文化知名度頂峰的是它的方式格尼卡被展出。它巡迴演出了兩年,然後在戰爭期間在美國避難。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直到 1953 年畢卡索介入,這幅巨大的畫布再次在世界各地展出之前,它一直停留在那裡。
該作品隨後的全球巡迴演出的一站是米蘭王宮。博物館的女像柱大廳當時仍處於沒有屋頂且遭到炸彈襲擊的年久失修的狀態,為巨大的反戰畫布形成了適當的毀滅性環境。
故事有了新的轉折
格尼卡現居住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雷納索菲亞博物館。但在原任離開米蘭七年後,另一位格尼卡現在在王宮的女像柱大廳再次成形。
那是因為義大利藝術家埃爾科萊·皮尼亞泰利 (Ercole Pignatelli) 首先看到格尼卡18歲時,在米蘭展覽期間,他剛開始了一場持續的表演作品,其基礎是在現場觀眾面前重新創作和重新詮釋畢卡索的傑作。
現年 89 歲的皮格納泰利對這件作品畢生的思考正在以與原作同樣宏大的規模即興創作的鋼筆和顏料得以呈現。他的 3.49 x 7.77 公尺畫布被放置在女像柱大廳,對面是同樣大小的畢卡索的複製品格尼卡讓他在對話中繪畫。
歐洲新聞文化頻道詢問皮尼亞泰利,原作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1953 年,我在王宮待了好幾天,欣賞畢卡索的傑作,」他說。 “這真是令人欽佩。”
至於這種最初的影響是如何在皮尼亞泰利的藝術生涯中成長和發展的,這位義大利藝術家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得到了提煉,但畢卡索仍然是一位傑出的創作者,我非常欣賞他的開始和他的職業生涯的其餘部分。然後,我將他的一種品質變成了我自己的:巨大的自由。
皮尼亞泰利的干預活動於週五(5 月3 日)開始,預計於5 月16 日結束,作為皮尼亞泰利題為《永遠記住愛》(Memento Amare Semper)的更廣泛展覽和回顧展的一部分,該展覽包括15 個大型作品藝術家職業生涯早期完成的作品,並邀請並鼓勵公眾前來觀看他的最新作品。
王宮告訴我們,「該計劃預計將於 9 月舉辦『外國人畢加索』展覽,其中將展出藝術家的 80 多件作品,並附有來自 MNPP 和國家博物館的文件、照片、信件和影片。《巴黎移民史》。
當被問及他如何為這種要求很高的持續表演做準備時,皮尼亞泰利解釋說:「我通常不會考慮準備,因為我不想被草圖和執行所束縛。
“執行就是失去真誠,而真誠是製作一件必須在當下感受到的藝術品的基礎。”
作為表演的一部分,皮尼亞泰利的目標並不在於完美模仿,他告訴《泰晤士報》,他計劃在原作中引入希望的主題,並在表演結束時將天空塗成粉紅色,象徵「希望的黎明」。
但在這個從未停止重演格爾尼卡鎮悲劇的世界裡,自 1937 年以來,無數平民在骯髒的城市爆炸中死傷,畢卡索作品的最新版本最終會帶來新的希望,還是會服務於強調人類暴行的令人遺憾的連續性?
演出將在米蘭王宮持續至 5 月 16 日。會議結束後,該場館將舉辦題為「畢卡索與格爾尼卡」的會議,國內外學者將參加。門票免費,無需預約。諮詢場地網站開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