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本國、本土:2024 年威尼斯雙年展探討地理與個人身份

2024 年題為“外國人無所不在”威尼斯雙年展其核心是對身分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國際展覽被組織成國家館,對某些人來說有些不合時宜。

在這主題的推動下,許多國家選擇審視民族性、歸屬感和異國性等觀念。然而,總的來說,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雙年展將參展商劃分為國家展廳的做法是否仍然有效。

“在內心深處,你始終是一個外國人”

第60 屆國際展覽由阿德里亞諾·佩德羅薩(Adriano Pedrosa) 策劃,其標題為“Stranieri Ovunque - 無處不在的外國人”,取自2000 年代初在意大利與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作鬥爭的都靈集體的名稱。

「Stranieri Ovunque 這個詞有多種含義,」佩德羅薩解釋道。 「首先,無論你走到哪裡,無論你在哪裡,你總是會遇到外國人-他們/我們無所不在。其次,無論你身在何處,在內心深處,你始終是一個真正的外國人。

策展人的展覽分為兩個部分。 Nucleo Contemporaneo 透過外國人的詞源「奇怪」來詮釋這個主題。

「展覽展開並聚焦於其他相關主題的創作:酷兒藝術家,他們在不同的性傾向和性別中移動,經常受到迫害或被取締;局外藝術家,位於藝術世界的邊緣,就像自學成才的藝術家、民間藝術家和外來藝術家一樣。流行藝術家;原住民藝術家在自己的土地上經常被視為外國人,」佩德羅薩說。

相反,Nucleo Storico 收集了來自 20 世紀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亞洲的作品。佩德羅薩說:“我們對歐美現代主義的歷史太熟悉了,但南半球的現代主義仍然鮮為人知。”

展館與國家理念抗爭

在幾個人心中國家館展覽是一個複雜且經常引起爭議的國籍和歸屬概念。許多作品涉及多重不同民族認同的概念,並為那些歷史上被邊緣化的人發出聲音。澳洲館為原住民藝術家阿奇摩爾 (Archie Moore) 提供了發言權,他的展覽將凸顯澳洲 254 年的歷史與其 65,000 多年的原住民家族遺產背景之間的鴻溝。

Glicéria Tupinamba 將代表巴西及其圖皮南巴原住民社區。她的展覽名為Ka'a Pûera:我們是行走的鳥(Ka'a Pûera:我們是行走的鳥),將展示圖皮南巴文化的豐富性及其在持續邊緣化中的開墾和復興的故事。

丹麥館將展出格陵蘭藝術家 Inuuteq Storch 的作品。他的裝置作品名為沉沒的太陽的升起將原始的、親密的歷史和家庭照片與當代的日常生活快照並置,以便“講述格陵蘭人的視覺歷史,不是通過遊客的眼睛看到的,而是通過格陵蘭人自己的眼睛看到的。”

對於法國,Julien Creuzet 將深入探討他自己的法國加勒比海身份。據一份新聞稿稱,“他獨特的作品和他對口頭文學的天賦,通過將多種材料、故事、形狀和手勢結合在一起,以克里奧爾化為基礎。” 「克魯澤的選擇也是因為他所描繪的視野,超越了身份與普遍性之間的對立,表明在藝術的折疊中,詩意和藝術的迴響總是追踪出美麗、快樂和恢復性的反應,同時也是意想不到的。

在智利的展會上,瓦萊裡婭·蒙蒂·科爾克 (Valeria Montti Colque) 將探討多地點國家地位和跨國界聯繫的概念。這位藝術家於1978 年出生於斯德哥爾摩,此前她的家人在智利軍事獨裁期間被流放。土地關係的理論。

威尼斯展覽詮釋異域風情

其他展館取而代之的是同樣無法定義的概念和常常令人不安的陌生感。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今年首次亮相,將舉辦由恩里科·比托托(Enrico Bittoto) 策展的藝術家哈皮·羅伯特(Happy Robert)、納比(Naby)、哈吉·奇隆加(Haji Chilonga)和盧特·姆瓦基索皮爾(Lute Mwakisopile) 的群展。它將追蹤「他者」概念的演變,並考慮旅行、遭遇和自我重新定義的主題。

對塞爾維亞來說,藝術家 Aleksandar Denić 在一個關於居住和過境的裝置作品中呼應了這座在多個國家之間傳遞的展館建築的歷史。他本人在德國永久流離失所,促使遊客思考歸屬感的意義以及作為自己國家的外國人的感覺。

在北馬其頓的展館中,Slavica Janešlieva 邀請遊客透過使用霓虹燈、鏡子、羽毛和其他材料的多媒體裝置體驗像陌生人一樣的感覺。

由於有這麼多的展館專門討論民族認同問題及其歷史和持久的複雜性,雙年展本身對國家展館的嚴格劃分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也許現在是時候採取不同的模式了,這種模式不太注重國家內省,而更注重國際聯繫和對話。

第 60 屆威尼斯雙年展由阿德里亞諾·佩德羅薩 (Adriano Pedrosa) 策展,展期為 4 月 20 日星期六至 11 月 24 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