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獨厚的地質條件」:哈薩克如何幫助歐洲的綠色轉型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到2023年,中國將生產全球約60%的稀土元素。

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目睹了依賴單一地區供應的問題,隨著綠色轉型的推動,對它們的需求只會增加。

在這一集中的「大問題」中,我們了解與哈薩克的策略合作如何成為歐洲綠色轉型的關鍵。哈薩克工業和建設部長卡納特·沙拉帕耶夫向漢娜·布朗講述了更多資訊。

什麼是「友鄰」?

卡納特解釋說,當歐洲開始以數十年的長期趨勢將其工業從非洲大陸轉移時,它「失去了實際生產對其經濟本質上無價的東西的能力和工程能力」。

在供應中斷以及隨之而來的晶片短缺隨之而來的是「友好外包」的新趨勢——一種將生產轉移給地緣政治盟友的策略——以確保供應安全,而不關注價格或可用性。

那麼,如果歐洲想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哈薩克等國是否是一個值得建立的重要聯盟?

哈薩克已經證明自己是穩定歐洲能源供應的團隊合作者,並且是德國第四大能源貿易夥伴。

如果我們考慮運輸成本和排放量,哈薩克在地理位置上比中國或南美其他大國更接近。

哈薩克礦產豐富嗎?

「無論你是否在地質上受到祝福,」卡納特沉思道。而且,對哈薩克來說幸運的是,它是有福的。

在 30 個元素中歐盟關鍵原物料 (CRM) 清單,哈薩克有17或18個供應。

其已擁有航太級鈦材市場份額的20%、航空級鈦材市場份額的10%硫酸錳市場,佔全球鈹供應量的 30%,約佔全球錸供應量的 17%。

該國現在的重點是進一步發展其加工能力,以深化國內價值鏈。

哈薩克是第11大生產國世界第一(智利排名第一,產量約佔全球供應量的 27%。)

卡納特告訴歐洲新聞台:“如果我們提取濃縮物,然後將其出口到國外,那麼一些價值將會損失,並被加工我們濃縮物的國家保留。”

因此,該國採礦業的長期願景是提高其加工能力,從而為區域經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哈薩克的國內生產毛額據 Kanat 稱,這一數字約為 2,700 億美元(2,490 億歐元),其中採礦業貢獻了 12% 至 15%。卡納特對這個數字將會成長充滿信心。

儘管哈薩克是地球上第九大國家,但人口只有 2,000 萬左右。哈薩克僅有 1% 多一點的人口從事採礦業。

「如果你去全球任何地方的一家普通礦業公司,你可能會發現在全球經營這些礦場的外籍人士,而不是在哈薩克。我們 99% 的勞動力實際上都是當地人,」卡納特解釋道。

「哈薩克有一些大學在為這些學生做準備。這種人力資本基礎使許多公司能夠更快地開始營運。

大問題是《歐洲新聞商業》的系列節目,我們與行業領袖和專家坐下來討論今天議程上的一些最重要的主題。

觀看上面的視頻,了解與哈薩克斯坦工業和建設部部長的完整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