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上午,台灣在花蓮以南約 18 公里處發生了 25 年來最嚴重的地震。台灣中央氣象局預計此次地震為 7.2 級,而美國地質調查局則預測為 7.4 級。
截至目前,至少7人死亡,500多人受傷,100多棟建築物受損。日本、台灣和菲律賓也發布了海嘯警報,導致多班航班取消。目前警告已解除。
這次地震引發了人們對歐洲半導體供應鏈面臨封鎖和放緩的嚴重擔憂。台灣佔目前全球半導體供應量的60%以上,以及最先進晶片的90%以上。
這些晶片用於從手機到汽車的各種領域,並且對最小的震動極其敏感。因此,此類地震可能會對多批精製半導體造成巨大損壞。
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商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 (TSMC) 在不得不停止生產並從部分工廠撤離人員後,股價下跌 1.69% 至 128.0 歐元。
這樣做是為了評估對營運的任何潛在損害。該公司後來澄清說,系統和工廠一切正常。該生產商是英偉達和蘋果等科技公司的重要供應商。
台積電在聲明中表示:“台積電的安全系統運作正常。為確保人員安全,部分晶圓廠已按照公司程序進行疏散。目前我們正在確認影響的詳細情況。”
另一家晶片公司聯華電子也不得不暫停營運並撤離台南和新竹的工廠。
IG 在給客戶的電子郵件中表示:「台灣發生了 25 年來最強烈的地震,該島占主要晶片製造商台積電 90% 的產量。台積電以及富士康和富士康等其他台灣科技公司的股票友達光電在地震後下跌,反映出投資人對潛在幹擾的擔憂。
「台灣晶片代工廠遭受的嚴重損害可能會波及全球供應鏈,並凸顯減少對台灣晶片生產依賴的迫切性,這是美國鼓勵國內生產戰略的目標。
「在聯準會主席鮑威爾發表評論和美國經濟數據之前,地震加劇了市場的緊張情緒。美國債券殖利率上升也給市場帶來壓力。在當局警告可能進行貨幣幹預的情況下,日圓兌美元匯率維持穩定在151.55左右。
台灣地震如何影響歐洲的晶片供應鏈?
據 Politico 稱,2021 年,歐盟 60% 以上的進口電器和機械來自台灣。其中,半導體晶片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台灣本來就很容易遭受地震、海嘯等天災,隨時都會影響半導體生產。
如果是這樣,歐洲供應鏈可能會受到嚴重損害,就像幾個月前的半導體危機以及整個 COVID-19 大流行期間所看到的那樣。
此外,台灣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也日益加劇,中國認為台灣是個叛逆的省份。軍事升級的不確定性也是供應鏈面臨的另一個威脅。
因此,美國一直鼓勵台積電等台灣半導體生產商向全球擴張,特別是在美國和日本,以使它們不僅僅立足於日益不穩定的台灣。
然而,這種擴張仍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歐洲供應鏈仍將容易受到來自台灣的經濟和地緣政治衝擊。
因此,歐盟早在 2023 年就推出了《歐洲晶片法案》,以增加國內半導體產量,並減少對任何一家供應商的依賴。
歐盟官方法律網站EUR-Lex在談到歐盟的半導體生產計畫時表示:「其雄心壯志是到2030年將其全球產量份額翻一番,達到20%。目標不僅是減少依賴,而且是搶佔市場份額。 「隨著全球半導體市場預計在本世紀末之前翻一番,透過為歐洲公民提供創新產品,提高半導體生態系統和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從而帶來經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