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強國和人口最多的國家將於週日(9月26日)舉行投票選舉新政府。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執政近 16 年後卸任,預計德國議會選舉將對該國的未來產生重要影響。
儘管德國人不直接選舉新總理,但他們將進行兩次投票來決定議會或聯邦議院的組成,每四年進行一次。
以下是德國選舉制度的運作方式。
選舉制度是如何產生的?
德國是聯邦議會共和製國家,其現行製度可追溯至二戰末期。
該國的《基本法》於 1949 年 5 月首次在西德生效。 《基本法》是在同盟國的壓力下由部長會議編纂而成,旨在被憲法取代。
但當德國統一後,《基本法》繼續存在。
它規定,聯邦議院議員應透過「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無記名的選舉」產生,並應代表「全體人民」。
投票如何進行?
聯邦議院正式擁有 598 個席位,但該數字可能因議會制度而有所波動。它是唯一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的機構。
每位年滿 18 歲的德國公民都有資格在選舉中投票,總共有 6,040 萬名合格選民:其中 3,120 萬名女性和 2,920 萬名男性。
德國人在選舉日投兩票:一張投給本選區的候選人,另一張投給政黨名單。
聯邦議院一半席位由全國 299 個選區的候選人組成。
這些候選人的投票類似於「得票最多者當選」系統,得票最多的人將徹底獲勝。因此,每個選區都會向聯邦議院派出一名獲勝者。
議會的其餘部分來自政黨名單的第二次投票。各黨派均提出德國 16 個聯邦州或州的候選人名單。
席位數量由各州的人口決定,然後根據政黨在該州獲得的第二票的比例分配給政黨。
一個政黨需要至少獲得5%的第二票或至少三個選區席次才能進入聯邦議院。這是一個門檻,旨在防止小黨進入議會並造成政治僵局。
政黨的最低席次數由兩次投票之間較高的數字決定。
柏林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賈娜·普列林表示:“就政黨代表權而言,第二次投票實際上比第一次投票更重要,因為第二次投票決定了政黨分配席位的百分比。”辦公室。
聯邦議院的規模是如何決定的?
聯邦議院有 598 個席位,但其規模可能會因政黨分配席位的方式而有所波動。
第二次投票決定了政黨在聯邦議會中獲得的席次比例,但如果政黨在聯邦州贏得的選區席次多於第二次投票時應獲得的席次,則該政黨可以獲得額外席次。
例如,如果一個政黨透過政黨名單投票贏得10個席位,但在選區投票中有15名直接選舉的候選人,則該政黨將在聯邦議院獲得額外的5個席位。
普列林表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差異,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在第一次投票和第二次投票之間的投票方式不同」。
然後增加聯邦議院席次總數,以確保各政黨獲得與第二票數成比例的席次。
這些「平衡席位」的設立是為了確保沒有一方比其他一方擁有不公平的優勢。 2017 年大選後,聯邦議院擁有 709 個席位,而不是 598 個席位。
聯邦總理是如何選舉產生的?
政黨通常必須在選舉後進行談判,以組成可以領導政府的多數聯盟。總理候選人由各黨派在選舉前商定。
「選舉之後,真正的工作就開始了,因為在德國:德國政府是建立在穩定的執政多數的基礎上的,而建立這一點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普列林說。
然後由聯邦總統任命,並由聯邦議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
為了當選,聯邦總理必須贏得絕對多數票,稱為總理多數票。
如果候選人沒有獲得絕對多數,則可以進行第二輪投票,如果候選人仍未獲得絕對多數,則將進行第三輪投票,候選人必須獲得相對多數才能獲勝。
聯邦總統隨後在選舉後 7 天內任命總理。
這篇文章是我們的一部分特別迷你係列幫助您了解德國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