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早些時候人工智慧(AI) 席捲了我們的生活以來,這項技術就被貼上了一把雙刃劍的標籤,它能夠打開新的視野,並為我們提供創造性的、有時甚至是喜劇性的工具。
但它也是一個破壞者,因為許多人擔心它可能會取代數百萬人的工作,並進一步助長錯誤訊息的傳播。
政治領域是社會中極易受到人工智慧影響的眾多領域之一。隨著歐洲大選的臨近,新技術是否會造成嚴重破壞?
歐洲懷疑論與 2024 年選舉
定於 2024 年 6 月 6 日至 9 日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將是首次由人工智慧技術決定的選舉。他們的到來正值全球民主日曆上一個特別重要的時刻,因為明年大約有世界人口的一半將投票。
由於世界微妙的地緣政治穩定懸而未決,歐洲人將前往投票站。
戰爭在我們家門口肆虐:俄羅斯自 2022 年 2 月開始入侵烏克蘭,而以色列仍在加薩作戰。 COVID-19 大流行的後果引發了一場生活成本危機,使非洲大陸無數家庭陷入收支平衡的困境。而且,毫不奇怪的是,大多數人不完全是內容就目前的情況而言。
過去幾年,隨著民粹主義政治的擴散和歐洲懷疑論運動在 2010 年代和 2020 年代初一系列危機的推動下,劇變已經開始出現。
分析家發現,歐洲目前的困境使其成為明年春天民粹主義颶風的完美火藥桶。
該大學政治學教授安德里亞·皮羅(Andrea Pirro)表示:「以不平等加劇和文化戰爭激烈為標誌的實際背景為歐洲懷疑論勢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們現在可以繼續或重新將可怕的事態歸咎於歐盟精英。
歐洲懷疑主義是 20 世紀 80 年代英國媒體環境中誕生的一個有爭議的術語,已被政治學家用來描述反對或反對歐洲計劃和更廣泛的一體化進程的許多方面的運動。
儘管一些專家質疑其作為獨特運動的存在——指出該術語被過度使用,以盲目地對任何歐盟批評者進行分類——但他們大多認為,1992 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署後,反歐洲情緒明顯增長,金融危機和敘利亞內戰之後的 2000 年代和 2010 年代,並以英國在 2016 年脫歐公投後決定退出歐盟而達到頂峰。
對歐盟的批評情緒往往最受非執政民粹主義政黨的擁護,這些政黨正迅速擴大其選民基礎,有時甚至贏得選舉。
事實上,雖然溫和的中右翼歐洲人民黨(緊隨其後的是中左翼社會黨和民主黨)仍然在民調中領先,但 Politico 的一項調查分析顯示,右翼民粹主義者將領先可能會增加他們的席位份額在下次選舉中。
鑑於目前的預測,到 2024 年 6 月,歐洲懷疑論可能仍將是一股強大力量。
佛羅倫薩歐洲大學研究所(EUI)政治學研究員馬裡烏斯·金恰(Marius Ghincea)表示:“隨著歐洲大選的臨近,整個歐洲的歐洲懷疑論明年將重燃。”
“特別是,我們應該預期整個非洲大陸、東歐和西歐國家都會取得重大進展。”
人工智慧能否改變歐洲選舉的進程?
“你真的有很多替身嗎?”一名學生在演講中問俄羅斯總統普丁本月稍早的電視採訪路透社報道。
不過,這句話直接出自普丁本人之口──至少是人工智慧生成的普丁本人。
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模糊事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創造出準現實(或通常是完全可信)的圖像。其中包括「深度贗品」、模仿另一個人的圖像和影片。
Deepfakes 通常被用於喜劇或諷刺目的,例如英國廣播公司Channel 4 在 2020 年引發爭議製作一條虛假的聖誕信息,顯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跳舞並向其他王室成員開槍。
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還可以創造描繪各種鬧劇場景中的公眾人物的圖像。其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是教宗本人,教宗方濟各的假圖像穿上 Balenciaga 羽絨服,或在網路狂歡派對上唱轉盤。
此類人工智慧產生的圖片可能是無害幽默的來源,但在緊張的政治背景下,產生明顯有害後果的風險是嚴重的。
歐盟網路安全機構 ENISA 已已經呼籲警惕,指出最近人工智慧工具的興起,包括 ChatGPT 等“聊天機器人”,以及 2022 年 7 月至 2023 年 6 月期間發生的 2,580 起相關網路安全事件。
ENISA 執行董事 Juhan Lepassaar 在一份官方聲明中表示:“對歐盟選舉進程的信任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依賴網路安全基礎設施的能力以及資訊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現在,我們有責任確保採取必要行動,為我們的民主國家實現這一敏感但重要的目標。”
在過去的十年中,反歐盟民粹主義政黨往往嚴重依賴社群媒體來吸引支持,研究人員認為人工智慧可能成為他們可以使用的最新工具。
皮羅說:“歐洲懷疑論政黨歷來對歐盟精英和親歐派對手進行抹黑運動。”
“人工智慧將不可避免地促進此類內容的創建,隨著技術的進步,使它們看起來更加真實。”
例如,在英國,支持脫歐的脫歐運動嚴重依賴社群媒體來批評歐盟。隨後的調查發現,各種誤導性或不準確的陳述或「假新聞」在網路上廣泛傳播,Twitter(現稱為 X)等平台上的自動化機器人增加在公投前夕。
然而,歐洲懷疑論勢力是否能夠利用人工智慧為自己謀利,還有待觀察。
「人工智慧是一種工具,可以用於實現或反對整個歐洲的民粹主義目標,」Ghincea 說。
“它是否會在整個歐洲煽動歐洲懷疑主義,取決於主流和激進政黨如何有效和快速地利用它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政治化技術」面臨監管
公眾可能還沒有準備好面對人工智慧的全部力量,但歐盟肯定一直在考慮這一點。
經過多年的討論,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本月稍早成功達成了一項名為《人工智慧法案》的臨時協議,該協議被認為是在立法層面監管人工智慧的“全球首例”,並獲得了歐盟委員會的批准。
在眾多方面中,該法案旨在涵蓋是某些「不可接受」和「高」風險工具造成的威脅,這些工具在向公眾發布之前將被禁止或評估。
但它卻受到了混合反應,受到科技界的批評。它的命運仍然不確定,因為歐盟三個最強大的國家——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都表達了不滿。
荷蘭特文特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Marinus Ossewaarde 表示,人工智慧可能會影響未來幾年的民主決策,特別是如果政府未能對其進行監管的話。
「人工智慧是一種徹底政治化的技術。當今世界幾乎所有政府都有自己的人工智慧策略。人工智慧不是某種中立的工具,而是一支由數十億歐元支持的政治力量,」他告訴歐洲新聞下一步。
他警告說:“如果虛擬世界將留在大型科技寡頭手中(正如之前社交媒體平台所決定的那樣)來服務於企業目的,那麼這就有可能扼殺民主生活。”
但如果對其進行監管以振興民主生活,它可能會成為「民主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