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觀點。國外和歐洲的烏克蘭人對新的烏克蘭動員法案有何期待?

烏克蘭普遍需要加強軍隊以對抗俄羅斯,這給歐洲各國政府帶來了新的困境。奧列克桑德拉·德內科 (Oleksandra Deineko) 和維爾德·赫內斯 (Vilde Hernes) 寫道,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無法更新證件的烏克蘭人的問題。

歐洲是否即將迎來大量新的無證難民?

5 月 18 日,新的烏克蘭動員法生效,改變了烏克蘭動員程序、兵役和軍事登記的規定,以加強烏克蘭軍隊並確保烏克蘭繼續防禦俄羅斯的持續侵略。

新的動員法案在烏克蘭引發了激烈的政治辯論,但不僅僅是國內問題。其連鎖反應將使居住在國外的數百萬烏克蘭人和歐洲政府面臨嚴峻的困境。

那麼,這項新法案對數百萬逃亡國外的烏克蘭人以及收容他們的歐洲政府意味著什麼?

新的烏克蘭人動員法的主要影響(影響到居住在烏克蘭和國外的人)與有關誰被納入和免於登記、動員和軍事訓練以及不遵守規定的後果的修正案有關。

首先,新立法將應徵入伍的年齡限制從27歲降低到25歲。

一個更具技術性但可能影響深遠的變化是「有限適合服兵役」類別已被刪除,這意味著您將被免除被派往前線。

這項變更意味著,大多數以前被認為具有「有限適宜性」的人——這意味著,現在必須在九個月內接受重新檢查。

體檢,第 22 條軍規

其次,新法案中的一項主要新義務是,18 歲至 60 歲之間的烏克蘭男性(以及接受過醫學或藥學教育的女性)必須在 60 天內更新軍事登記冊中的數據。

更新軍事登記冊中的數據並不自動意味著被徵召入伍,但這可能是以後動員的重要先決條件。

乍一看,這項數據更新要求似乎純粹是技術性的,但它對海外的烏克蘭人有許多影響。

首先,雖然立法允許從國外以電子方式更新這些數據,但新規定也要求進行體檢才能滿足要求。

由於體檢無法以電子方式進行,居住在國外的烏克蘭人隨後可能需要親自接受新的體檢,可能必須返回烏克蘭才能履行義務。

其次,雖然新的動員法沒有明確解決這個問題,但更新後的資訊可能允許將來以電子方式發送傳票。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海外的烏克蘭男子以及接待他們的歐洲國家不更新軍事登記冊中的數據,他們會面臨什麼後果?

沒有強制,但問題依然存在

對於所有烏克蘭人來說,不遵守新要求可能會被處以罰款,並且罰款率將大幅提高。如果不繳納罰款,財產和資產可能會被逮捕。他們也可能被禁止駕駛車輛。

對於居住在國外的烏克蘭人來說,另一個後果是,如果他們不更新軍事登記冊中的數據,他們將無法獲得烏克蘭駐外國機構的領事服務。這項限制的一個重要影響是他們將無法獲得護照簽發或更新。

後者可能會對身份檢查和流動性帶來挑戰,例如,如果他們需要跨越歐洲邊境或希望跨越烏克蘭邊境訪問自己的祖國。這將導致他們在法律和社會上與祖國隔絕。

因此,留在國外的烏克蘭男性面臨一個重大的困境:遵守新法案中提出的新要求還是忽視它們?

更新他們在軍事登記冊中的信息會帶來潛在動員的不確定性,同時避免新的要求,這可能導致他們丟失護照並切斷與烏克蘭當局和社會的聯繫。

儘管現行法律不包括數位傳喚的可能性,但有跡象顯示烏克蘭政府將在不久的將來大幅加強徵兵力度。

不過,烏克蘭政府代表表示,烏克蘭不會強行從國外遣返應徵入伍的士兵。烏克蘭律師也得出結論,目前沒有強制機制將應徵入伍者送回烏克蘭。

烏克蘭普遍需要加強軍隊以對抗俄羅斯,這給歐洲各國政府帶來了新的困境。

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無法更新證件(例如護照)的烏克蘭人數量?

最重要的是,如何權衡透過幫助目標群體中的公民(自願或強迫)返回進行強制動員來幫助烏克蘭保衛自己與透過為逃離戰爭的人提供保護來確保人權之間的困境?

歐洲各國政府的反應差異很大?

儘管與先前湧入的尋求庇護者相比,歐洲國家對烏克蘭難民的接待做出了更加統一的反應,但整體接待情況以及烏克蘭人在東道國的權利仍存在顯著差異。

歐洲各國政府對於如何應對新動員法案的影響也發出了不同的訊號。

例如,波蘭官員表示,如果烏克蘭政府提出要求,他們可能決定停止向烏克蘭應徵入伍男子發放居留證。然而,德國政府已經向烏克蘭人保證,他們有可能獲得可以取代護照的德國旅行證件。

目前尚不清楚歐洲各國政府是否會在國內或歐盟層級解決這些問題,但歐洲各國政府的初步訊號表明,他們的反應可能會大不相同。

不管怎樣,歐洲各國政府很可能必須應付越來越多沒有有效身分證件的烏克蘭難民。

由於擔心被送回烏克蘭在前線服役,也可能增加歐洲國家未登記的烏克蘭人數量增加的風險,從而可能在歐洲社區產生一大批新的無證移民。歐洲為此做好準備了嗎?

Oleksandra Deineko 是英國城市與區域研究所 (NIBR) 和奧斯陸城市大學 (OsloMet) 的客座研究員,也是哈爾科夫卡拉津國立大學社會學學院的副教授。 Vilde Hernes 是奧斯陸城市大學的研究員。

在歐洲新聞台,我們相信所有觀點都很重要。聯絡我們:查看@euronews.com發送推介或意見並參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