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北約一樣,歐盟也有自己的共同防禦條款。
然而,瑞典和芬蘭在俄羅斯烏克蘭戰爭後決定加入跨大西洋聯盟,這似乎表明人們對歐盟版本的信任是脆弱的。
歐盟的共同防禦條款——《里斯本條約》第 42.7 條——於 2007 年獲得批准,並自 2009 年起生效。
它指出,「如果一個歐盟國家在其領土上遭受武裝侵略,其他歐盟國家就有義務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援助和協助」。
這是北約成立 60 週年及其集體防禦條款(第 5 條)規定「對一個盟國的攻擊被視為對所有盟國的攻擊」。
兩者僅在應對恐怖襲擊時觸發過一次——北約的 9/11 事件和 2015 年 11 月 13 日的巴黎襲擊事件(就第 42.7 條而言)。
歐盟條款更強?
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智庫安全與國防項目研究員艾林·馬特勒告訴歐洲新聞台:“從表面上看,它們看起來非常相似。” “但事實上,我認為第42.7條的措辭比北約第5條強得多。”
原因是「義務」一詞,這意味著其他歐盟成員國必須提供某種援助。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任何事情都必須隨之而來,軍事行動必須自動發生,」馬特萊指出。
第42.7條規定,雖然共同防禦義務對所有歐盟國家都有約束力,但「它不影響某些歐盟國家的中立性,並且與作為北約成員國的歐盟國家的承諾一致」。
這意味著提供的援助類型(如果有)仍取決於各個成員國的政治領導。
這也與北約有些相似。
第5條規定,任何盟友將「在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權時」「單獨並與其他各方共同採取其認為必要的行動,包括使用武力」。
歐盟條款被視為“政治上較弱”
二十一個歐盟成員國是北約的一部分,其中三分之一——比利時、丹麥、法國、義大利、盧森堡、荷蘭和葡萄牙——是跨大西洋軍事聯盟的創始成員。
其餘國家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加入,最後一個國家克羅埃西亞在《里斯本條約》生效前幾個月正式成為成員國。
瑞典和芬蘭(後者與俄羅斯有 1,340 公里長的邊界)可能很快就會加入這一行列。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無端攻擊之後的幾週內,這兩個傳統中立國家對加入軍事聯盟的輿論發生了巨大變化,兩國現在都正式提出了入盟申請。
兩者都是歐盟成員國,因此理論上都受到第 42.7 條的管轄。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 (ECFR) 泛歐數據項目協調員拉斐爾·洛斯 (Rafael Loss) 表示,儘管 42.7 條言辭強烈,但「大多數歐盟成員國都考慮了這一點,其中許多是北約聯盟的成員,在政治上稍微弱一些。
他補充說:“有一種普遍的、至少是隱含的共識,即北約負責歐洲的領土防禦,而歐盟在某種程度上進行危機管理,這當然不是排他性的。”洛斯說,斯德哥爾摩和赫爾辛基擔心的是,如果俄羅斯發動攻擊,歐盟的反應將「遠低於北約的能力」。
北約只是軍事聯盟
兩個政體之間的差異在於,北約只是一個軍事聯盟,僅具有定期聯合演習以及多國戰鬥群和重要能力,包括已部署在歐洲各地的由北約直接指揮的戰鬥機和軍艦。
然而,歐盟是作為一個政治和經濟聯盟而創建的,而且才剛開始勾勒出共同的安全和國防基礎設施。
烏克蘭戰爭加速了這一進程支持戰略指南針政策的領導人3月下旬,計劃建立最多5000名士兵的歐盟快速部署能力、更定期的陸地和海上實彈演習以及成員國共同投資軍事能力發展的可能性。
委員會也公佈了上個月關於歐盟聯合國防採購框架的提案允許成員國快速、更便宜地補充發送給烏克蘭當局的庫存,更換蘇聯時代的裝備並填補軍事能力差距,特別是空中和飛彈防禦系統。
馬特勒表示,瑞典和芬蘭以法國 2015 年援引第 42.7 條作為測試案例,特別是考慮到當時兩國都沒有認真考慮加入北約。
「這兩個國家實際上不僅非常熱衷於援引,而且還熱衷於繼續推進歐盟的共同安全和防務政策。我想你知道,你可以說歐盟共同安全和國防的資產負債表國防政策發人深省,」她補充道,並強調歐盟缺乏共同的指揮結構和軍事能力。
如果不是法國和德國,誰會呢?
另一個問題是領導力。
北約由美國主導,美國擁有數萬名軍隊——其中一些由北約指揮,一些根據與個別歐盟成員國的雙邊協議——遍布歐洲各地,並且擁有重要的能力。
一些較小的東方國家一直對給予歐盟強有力的國防授權持謹慎態度,擔心這可能會導致華盛頓的撤退,特別是因為歐盟由於一致要求而往往對危機反應緩慢。
自2月24日俄羅斯入侵以來,歐盟已對俄羅斯實施第六輪制裁,但在歷時四週的最新一攬子方案談判中,歐盟的團結出現了巨大裂痕。
每個成員國向烏克蘭提供的軍事援助數量也存在很大差異,德國因其最初的反應遲緩而受到嚴厲批評,而法國總統馬克宏則因呼籲不要羞辱俄羅斯而深深激怒了東方同行。
「我們在歐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們對德國和法國政府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因為他們沒有領導西方對這場戰爭的反應,事實上,他們洛斯表示,美國、英國和包括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在內的東歐國家被視為為烏克蘭提供自衛所需支持的國家。
他總結道:“這正是目前歐洲對任何歐洲國防主權理念的支持下降的原因,因為如果不是法國和德國目前未能發揮自己的作用,誰會領導這樣的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