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歐盟即將推出擴大在印太地區影響力的全新戰略的同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華盛頓和巴黎,而不是布魯塞爾。
宣布這一消息的時機再不幸不過了:就在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何塞普·博雷爾週四踏上歐盟委員會新聞發布室提交這份戰略文件的幾個小時前,美國出人意料地發布了這份戰略文件,令全世界震驚。新的防禦條約與英國和澳洲統稱為「AUKUS」。
這三個英語國家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圖:他們決心加強情報和軍事合作,以對抗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強勢。
讓布魯塞爾的處境變得更加尷尬的是新安全夥伴關係的主要副作用:澳洲放棄了與法國海軍集團簽訂的價值 500 億歐元的建造 12 艘梭子魚潛艇的協議。
坎培拉現在將從美國購買核動力潛艇,這是華盛頓自 1958 年授予英國特權以來首次與其他國家分享潛艇技術。
此舉激怒了巴黎外交部長讓-伊夫·勒德里昂將其描述為“背後捅刀子”,並將美國總統喬·拜登與其前任唐納德·特朗普相比較,認為這是“單方面、殘酷、不可預測的決定」。就中國而言,稱這種夥伴關係是「完全不負責任的行為」。
AUKUS 的意外出現以及隨之而來的外交爭端——法國甚至取消了在華盛頓舉行的紀念晚會——讓布魯塞爾和其他歐洲國家的首都措手不及。
週四,何塞普·博雷爾(Josep Borrell)表示:「我們沒有被告知,我們也不知道。」他忙著回答好奇記者的一連串問題。 “我們很遺憾沒有被告知。”
“我們甚至沒有被諮詢。我,作為歐盟的高級代表,並不知道這一點,我認為這種性質的協議不是一夜之間達成的。”
博雷爾也承認透過媒體發現了AUKUS,他試圖扭轉局面,並認為國防協議實際上強調了——而不是掩蓋了——歐盟新印太戰略的重要性。
“我理解時事主導[議程]。然而,我想說,相反,這些事件使[歐盟]戰略變得更加重要,因為它們顯示了該地區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參與的必要性。”
樞軸中斷
這《歐盟印太合作戰略》是使歐盟在該地區更具存在感、參與度和影響力的意圖和雄心壯志的概要。這一廣闊的區域包括 7 個 G20 成員(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印尼、日本、韓國和南非)以及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
這份長達18頁的戰略概述了永續發展、氣候變遷、貿易、互聯互通、研究、安全、國防、法治和民主等領域的一系列行動。布魯塞爾將歐盟的參與描述為長期、有原則、包容性且以國際法為基礎的。
博雷爾說:“我的感覺是,我們在該地區的合作夥伴將歐盟視為值得信賴、始終如一且可靠的參與者。”
該文件提出了加強合作的理由,認為歐盟和印太地區已經「高度互聯」:歐盟約 40% 的對外貿易經過南海。歐盟委員會估計,歐盟和該地區佔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的 70% 以上。
澳洲是印太地區成熟的民主國家之一,整篇論文多次提及。歐盟承諾結束談判自由貿易協定布魯塞爾和坎培拉於 2018 年 6 月啟動了這項計畫。
當被問及 AUKUS 對正在進行的談判的潛在影響時,博雷爾表示:“我們不要把事情混在一起。”最近一輪討論於六月進行,下一次任命預計在秋季某個時候進行。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貿易協定變得越來越不受歡迎。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對國際貿易和全球化採取了更保護主義的態度,呼籲加強自力更生和自治。
「當然,我確實理解法國政府一定會感到失望,」博雷爾補充道,以示團結。
歐盟的新戰略還設想透過“與印太夥伴進行聯合演習和港口訪問”以及成員國“加強海軍部署”,在該地區擴大海軍存在。截至目前,法國是唯一擁有在該地區有意義的存在,居住著超過 150 萬法國人民和 8,000 名士兵。
目前尚不清楚歐盟的海軍參與將如何與 AUKUS 夥伴關係一起發揮作用。歐盟和澳洲已經到位2015年的協議這使得坎培拉能夠參與歐盟領導的危機管理行動。但美國主導的安全協議的影響可能是深遠的。
「這確實會產生後果,因為這是告訴歐洲人『你們與太平洋地區沒有關係,這是我們的事』的一種方式。現在,不一致之處在於,長期以來,美國一直要求歐洲人更多地參與[該地區],」歐洲外交委員會高級政策研究員弗雷德里克·格雷爾告訴歐洲新聞台。
對於曾在法國歐洲和外交部工作、特別關注印度-太平洋動態的格雷爾來說,AUKUS 協議對巴黎來說是一個地緣政治挫折。
他說:“這顯然是對法國一直試圖在該地區建立的戰略關係的打擊。” “這份合約被廢除意味著一整套其他關係在某種程度上處於危險之中,因為兩國之間的政治信任已經破碎。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然而,博雷爾選擇了更和解的語氣,並避免對歐盟與美國和歐盟與澳洲關係的未來做出悲觀的預測。 「我們不要戲劇化,不要對一切提出質疑,」他說。
歐盟的中國困境
印太地區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與討論的中心點。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成長加上軍事擴張,吸引了地緣政治關注。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在美國多年來對中東的干預頗受爭議後發起了「重返亞洲」戰略,這一點眾所周知。唐納德·川普發起貿易戰後,喬·拜登錄主白宮,稱中國是美國「最嚴重的競爭對手」。
拜登政府認為,中國在技術領先、產業競爭力、貿易扭曲、侵犯人權和領土爭端等各方面都構成了重大挑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從武漢爆發,北京的再三努力阻礙徹底、透明的國際調查只會助長美國挑戰中國崛起的慾望。
拜登與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共同製定了一項外交政策,其核心是與志同道合的國家(主要是領先民主國家和發達經濟體)結盟,以對抗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今年的七國集團會議在康沃爾郡和北約峰會六月連續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會晤被視為華盛頓的外交勝利:兩場高層會晤的公報都明確且有目的地提及中國的野心和自信行為。
但是,儘管歐盟國家在拜登歐洲之行期間支持拜登,以維持和促進後川普時代的勢頭,但其根本觀點過去和現在仍然存在本質不同。歐盟不願意像美國一樣看待中國,有些人擔心這種做法可能引發全面對抗。
博雷爾寫道:“與華盛頓不同,歐盟不存在可能導致新‘冷戰’的戰略競爭的明顯趨勢,也不存在廣泛的經濟脫鉤的趨勢。”在他的部落格中去年,指的是20世紀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衝突。
相反,布魯塞爾更願意提倡更細緻和靈活的願景。 2020年歐盟戰略文件將中國定義為“合作夥伴、談判夥伴、經濟競爭對手和系統性競爭對手”,許多歐盟官員至今仍引用這一說法。
乍一看,這一系列形容詞看似矛盾,卻反映出中國在21世紀所扮演的複雜角色。基於這個原因,歐盟傾向於採取一種可根據桌面上的問題進行調整的可塑性方法。
一方面,歐盟需要中國應對氣候變遷、改革多邊體系。更重要的是,雙方需要相互進行進出口貿易、培育國內產業。 (去年,中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對於貨物)。但另一方面,布魯塞爾和北京在人權、區域穩定和技術治理方面存在分歧。
歐盟新的印太戰略再次強調了這種多方面的接觸,該戰略承諾透過雙邊接觸來應對共同挑戰,「同時消除與中國存在的根本分歧」。
儘管實際上的做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歐盟和美國都在北京迫在眉睫的陰影下向印太地區進軍。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在其年度報告中表示:“新的歐盟-印太戰略是一個里程碑。”國情咨文h 已向歐洲議會提交。
“它反映了該地區對我們的繁榮和安全日益增長的重要性。但也反映出獨裁政權利用它來試圖擴大影響力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