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大型新研究表明,大約一半的新患者在被診斷出患有癡呆症後還能再存活五年,該研究表明,根據診斷時的年齡,患者之間存在重大差異。
全球有超過 5740 萬人患有癡呆症,其中歐洲有超過 1270 萬人,而且這一負擔預計在未來幾十年內只會增加。
但很難對患者確診後的預期壽命進行準確、最新的估計,而且預期壽命似乎因患者所在地、年齡、性別和其他因素而有很大差異。
對於新的分析,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荷蘭研究人員評估了 1984 年至 2024 年間發表的 261 項研究的數據,涵蓋超過 500 萬名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
他們發現,90%的失智症患者在診斷一年後仍然活著,但預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10年後存活的機會只有21%。
荷蘭伊拉斯姆斯MC 大學醫學中心的助理教授弗蘭克·沃爾特斯(Frank Wolters) 表示,這些發現有助於確保「癡呆症患者對未來有更好的了解,使他們能夠對未來做出更明智的選擇」。資深作者告訴歐洲新聞健康。
女性往往比男性壽命更長。分析發現,65 歲時,女性平均壽命多 8 年,而男性平均多活 5.7 年;而 85 歲時,女性預期壽命為 4.5 歲,男性為 2.2 歲。
被診斷出患有癡呆症的人越年輕,預期壽命就越長。但研究發現,即便如此,65 歲時確診的患者的預期壽命已下降了 13 年。
法國 Lariboisière 醫院認知神經學中心的神經學教授朱利安·杜穆吉耶 (Julien Dumurgier) 告訴歐洲新聞健康頻道:“這種疾病破壞了本來可以更長的預期壽命。”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杜穆吉耶補充道,這突顯了「早發性癡呆症帶來的不成比例的負擔,患者面臨著漫長的病程,同時失去了生產力和活躍的歲月」。
“癡呆症患者的多樣性”
在這項研究中,亞洲人的預期壽命比歐洲人和美國人更長,而患有阿茲海默症的人比患有其他形式失智症(如血管性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和路易氏體癡呆)的人更有可能活得更久。
然而,研究人員警告說,雖然年齡、癡呆症的病因及其診斷時的嚴重程度似乎與生存有關,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因素到底如何發揮作用。
杜穆吉耶說:“癡呆症是一種進行性疾病,會在多年內潛伏地發展,因此很難確定其發病時間。”
即便如此,這些發現還是為早期關於診斷後生活的研究增添了一些細微差別。
例如,一份報告發現,新的失智症患者的生活狀況不佳平均6.7歲如果在 70 歲之前確診,則為 2.6 年;如果在 90 歲之後確診,則為 2.6 年。
其他人則將平均存活時間定為5.8年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後五年癡呆症診斷後。
老年人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傾向於活得更長,即使他們患有癡呆症。
沃特斯說:“目前的患者資訊通常反映了專門記憶診所中普通患者的病程,但這不足以反映癡呆症患者的多樣性。”
「我們的研究揭示了這種多樣性的一部分,這值得在諮詢室和線上患者資訊中得到更多關注」。
該研究還揭示了人們的獨立性和醫療保健需求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失智症患者平均在診斷後 3.3 年搬進療養院,大約三分之一的剩餘時間都住在這些設施中。
研究人員表示,美國和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之間存在差異,這可能是由於文化和衛生系統的差異所造成的。
結果符合先前的研究荷蘭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在被診斷出患有癡呆症 3.9 年後往往會被送進機構。
杜穆吉爾說,了解失智症的「自然史」以及進入療養院的典型時間表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規劃患者的照護。它還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確定如何分配資金,並幫助監管機構確定旨在減緩疾病進展的新療法的潛在益處。
「這項薈萃分析的數據提供了一個框架,用於評估這些療法是否可以延遲住院治療或延長生存期,」杜穆吉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