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觀點。觀點:為什麼我們都要為中國和印度「骯髒」的二氧化碳排放負責

感覺好像每次有關於美國或歐盟需要減少碳排放的新研究時,都會有一個聲音出現並詢問“但是印度和中國呢?!”

從社群媒體上的匿名帳號到全球領導人,在討論氣候行動的必要性時,指責這兩個特定國家已成為常見的反駁。

在去年的第二次美國總統辯論中,唐納德·川普因其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而受到質疑。他回應說:「看看中國,多麼骯髒!看看俄羅斯,看看印度──太髒了!空氣很髒!

儘管川普長期以來一直抱怨印度和中國的碳排放水平,但他並不是唯一一個兜售這種言論的人。 2020 年 2 月,加拿大政治家彼得·麥凱 (Peter MacKay) 表示“我們不是問題”,然後表示,如果整個加拿大停止使用電力和駕駛,也不會對全球排放產生任何影響。

毫無疑問,印度和中國都是主要排放國,其中中國碳排放量佔28%,印度佔7%,分別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三。

但論證有這麼簡單嗎?不完全是…

外包西方排放

當計算一個國家的碳排放量時,通常只計算該國境內的碳排放量。這些被稱為“領土排放”。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種合乎邏輯的統計方式,但實際上它歪曲了事實。

北半球國家,尤其是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德國,越來越多地將其工業流程的關鍵部分外包。

考慮一下您擁有多少件標有“中國製造”的物品或您購買了多少件印度製造的衣服;這些產品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排放將被視為中國和印度的責任。

2012年,中國排放了16億噸二氧化碳製造產品,這些產品出口到其他地方。根據統計,這大約佔全國總量的16%全球碳圖集

例如,鋼鐵生產佔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10% 左右。這是一個重要的貢獻者,但當你了解到世界上一半的鋼鐵供應是在中國製造時,也許就不那麼令人驚訝了。

不可否認,中國的碳足跡是巨大的,煤炭產業約佔排放量的四分之三。很明顯,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它需要轉向更永續的能源。但是,其他國家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因素,也需要解決。

這也不是一個新角度。法國的氣候行動網絡2013 年發表了一項研究,探討「進口排放」問題。該組織與許多其他組織一起一直呼籲更加重視基於消費的排放。這些將考慮進口貨物的碳足跡並扣除出口貨物的排放量。

這種做法被相信更準確地「反映一國公民的消費和生活方式選擇」。

使用基於消費的指標,中國和印度各自的產出將會下降——儘管幅度不大,但足以反映這些國家所承受的負擔。對於南半球大部分地區也是如此,它們越來越多地被用作外包碳排放的一種方式。

如果具體看空氣污染的話,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在 2014 年的一項研究中在中國的空氣中,發現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為出口而生產的相關產品。此外,這些污染物中至少 20% 與對美貿易特別相關。

因此,儘管唐納德·川普是對的,但中國的空氣很骯髒,造成這種污染的責任同樣模糊。

尺寸很重要

當然,還要注意的是,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事實上,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36%)居住在這兩個國家。

鑑於這兩個國家產生了 35%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明顯,以人均計算,責任較低——即使不調整基於消費的排放量。

事實上,當你看看全球人均排放量時,中國和印度都排在後面。

也許毫不奇怪,最嚴重的罪犯是卡達、科威特和阿聯酋等主要石油生產國。

在人口較多的國家中,澳洲和美國名列前茅,2017 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為 16.88 噸和 16.16 噸,遠高於人均 4.8 噸的全球平均值。

另一方面,中國人均生產量僅 6.86 噸,印度人均生產量僅 1.84 噸。

引領綠色創新

印度尤其受到有關碳排放的言論的不公平指責。根據氣候行動追蹤器,印度是政策與《巴黎協定》目標一致的僅有的五個國家之一(也是唯一的二十國集團國家)。

風電一直是該國的重點發展領域,截至去年9月,風電裝置容量已達38吉瓦。這使得印度排名世界第四,僅次於中國、美國和德國。

目前印度近40%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儘管2020年該國向清潔能源的轉型被擱置,但它仍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印度總理莫迪去年 12 月在聯合國氣候活動上表示,他相信印度可能會超越《巴黎協定》的目標。

莫迪表示:“印度的排放強度比 2005 年降低了 21%。” “我們的再生能源產能位居世界第四。 2022 年之前將達到 175 吉瓦。

在中國和印度,草根環保運動也獲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關注。但這些勝利常常在有關兩國的敘述中被忽略。

「關於南半球國家對啟動轉型不感興趣的說法也是對這些國家地方和國家動員的公然抹殺,」環保運動組織「地球之友」表示。

「在這些國家,人們幾十年來一直在經歷氣候變遷和環境災難,他們動員了強烈的抵抗運動,要求領導人做出改變。

「在中國,城市社區正在奮起反抗空氣污染並贏得重要勝利。在印度,當地的運動反對煤炭工業和森林砍伐。

目前沒有一個國家有望實現 1.5 攝氏度的目標,因此世界各地在充分應對氣候危機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為了真正緩解全球暖化和我們現在面臨的生態緊急情況,誤導性地將責任轉嫁給其他國家是沒有什麼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