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動物和人類一樣受益於社交距離。一支隊伍在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UTSA)一直在觀察野外的猴子,以了解疾病如何在它們之間傳播。
科學家研究了社會群體內的距離如何影響加納 45 隻疣猴樣本之間微生物的傳播。這些動物主要生活在八個不同的社會群體中。透過糞便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各組腸道中的微生物類型有重大差異。
「猴子之間的社會微生物傳播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疾病是如何傳播的,」UTSA 人類學助理教授 Eva Wikberg 解釋道。 “這與我們目前的情況相似,我們正在試圖了解社會距離[...]如何影響疾病傳播。”
維克伯格和她的團隊發現,彼此接觸更密切的群體,即使只是偶爾接觸,也比那些從未接觸過的群體擁有更多相似的腸道微生物。如果將此應用到我們目前的 COVID-19 大流行背景下,則表明即使是短暫的相互作用也足以傳播疾病。
維克伯格說:“對野生動物的研究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關於在這場大流行期間使用社交距離等乾預措施來確保社區更安全的重要性。”
不只是猴子需要保持社交距離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最近編制了一份來自世界各地的物種清單,這些物種的行為使它們成為自我隔離的專家。
名單包括北極熊等主要食肉動物,它們顯然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處的。該慈善機構表示:“除了在春末夏初積極尋找交配夥伴並撫養幼崽外,成年北極熊往往表現出反社會的一面。”
也許並不奇怪,藍鯨、雪豹和美洲虎也在世界自然基金會評選的頂級自我隔離動物之列。但更令人驚訝的是,澳洲原生鴨嘴獸的排名也很高,這種明顯「害羞」的物種「非常快樂地過著獨居生活」。
當談到避免疾病時,即使是社會性較強的物種似乎也會選擇保持距離來保持健康。眾所周知,螞蟻會自我隔離當它們生病時,透過減少與群體中健康成員的接觸,顯著改變它們的行為以防止疾病傳播。
蜜蜂群落可能會受到細菌性疾病的破壞,有些微生物甚至會導致幼蟲從內部液化。根據昆蟲學家艾莉森·麥卡菲的研究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表明,當幼蟲被感染時,它們會釋放出其他蜜蜂可以檢測到的化學物質。
如果發現幼蟲散發出明顯的氣味,蜂群中的蜜蜂就會將患病的幼蟲趕出蜂巢。雖然這不是我們為人類倡議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交距離似乎在動物王國的大部分地區也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