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聚焦於世界各地正在打破障礙、創造改變的年輕人。當這些年輕的變革者講述他們非凡的故事時,這些以角色為主導的短片將激發人們的靈感並令人驚嘆。
許多古老的傳統都難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粵劇也不例外。這種具有 300 年歷史的藝術形式因其鮮明的音樂、戲劇性的化妝和精緻的服裝而具有像徵意義。在20世紀的鼎盛時期,劇團在中國各地巡演,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崇拜者。
根據諾丁漢大學亞洲研究院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這種藝術形式的表演逐漸衰落。流行音樂和電影的日益流行威脅到了它的持續地位。
然而,來自中國廣州的年輕女孩和男孩卻是粵劇的忠實粉絲。
「這麼多不同的藝術形式交織在一起讓我非常感興趣,」11 歲的張立興告訴《場景》。
力行已經練習多方面的表演藝術四年了,學習歌唱、表演和武術。
“粵劇很精彩,衣服很特別,頭飾也很漂亮。”力行解釋。
葉志天同學也表示同意。她說,穿著複雜的衣服和髮飾是她最喜歡粵劇的地方,因為它把她帶進了古代的感官世界。這位九歲的孩子還喜歡武術訓練。
「我只是覺得學習和挑戰自己這些困難的技巧很有趣。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同時唱歌和跳舞。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有時也會變得更加困難,」她說。
艱苦的訓練
志天和力行花了數百個小時進行訓練,然後才登上舞台中心約五到十分鐘。
「粵劇與電影不同,電影可以有很多鏡頭。但在粵劇中,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實際上很難表演得精巧。」李興解釋道。
雖然訓練有時會充滿挑戰,但力行有一種獨特的方式來保持自己的動力。
「如果我開始覺得乏味,我就會想,我在舞台上會多帥。這些高難度的動作看起來會超級酷,還會贏得觀眾的掌聲。突然之間,我充滿了力量。」力行分享道。
兩名學生均在粵劇藝術博物館接受訓練。博物館位於中國南部省份廣州市,當地人認為廣州是粵劇的發源地。大院佔地17,000平方米,主打粵菜。博物館的外展計劃激發了年輕人的興趣。
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粵劇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認可提高了這種藝術形式的受歡迎程度,但如果它難以吸引年輕觀眾,瀕臨滅絕的威脅仍然迫在眉睫。
「如今,關於皇帝和將軍的故事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已經過時了,」前歌劇演員唐培文說。
一個艱鉅的任務
粵劇藝術博物館為他們準備好了工作。他們的使命是吸引下一代表演者和觀眾。除了向學校伸出援手外,博物館還舉辦免費的公開研討會。他們的關鍵策略之一涉及傳統的演變。
粵劇藝術博物館的計畫導師佩文表示,他們一直在創作新的歌劇作品。
「我們如何變得更加相關並傳達當今所需的文化和道德是我們不斷探索的事情,」她分享道。
擁有孩子能產生共鳴的劇本也對年輕演員有利。
「如果你表演一個動作,但不理解故事,觀眾就不會理解你想傳達的內容。一旦你理解了故事,知道了台詞,你就可以講台詞了,」李興解釋道。
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力行已經在自己選擇的領域獲得了認可。連續三年榮獲廣東小梅花獎。該獎項是中國兒童粵劇的最高獎項。
謝幕
像力行和志坦這樣的學生自豪地承擔起保存和表演粵劇的任務。他們希望激發更多人,特別是孩子們對它的興趣。
「當我有機會表演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勇敢。我很勇敢,不膽怯,不膽怯。」志田說,「我希望我的同齡人能看我,感受我的感受,也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未來,志天希望孩子能學習粵劇,力行的目標是掌握粵劇,最終成為導師。隨著年輕人參與度的增加,粵劇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