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顧:艾爾頓·塞納的生與死如何改變了賽車運動

在大多數情況下,運動員並不是文化作家的焦點。評分的簡單客觀性削弱了我們通常關注的主觀快樂的深度,這往往對我們不利。事實上,這麼多人熱愛運動的原因與我們文化作家喜歡戲劇現場表演的原因非常相似。

運動中的最佳時刻超越了積分統計的世俗性,讓成千上萬的人在觀看競爭對手的人生目標在他們面前實現或失敗的戲劇性時感到興奮。在這些時刻,那些罕見的魅力運動員帶著馬龍·白蘭度這樣的演員夢寐以求的那種激動人心的期待,帶著觀眾一起騎行。

巴西一級方程式賽車手艾爾頓·塞納就是這樣的運動員。

當你想像賽車手時,塞納就是柏拉圖式的理想車手。年輕、傲慢、英俊、速度驚人。在賽道上,很少有人能與他的驚人速度相媲美,而且他拒絕接受除了最快之外的任何事情。如果他不能獲得第一名,他寧願為登上頒獎台而崩潰,也不願接受第二名。

在賽道外,他同樣不妥協。身為虔誠的天主教徒,他會毫無羞恥地談論他的信仰以及信仰對他駕駛的影響。 「僅僅因為我相信上帝,僅僅因為我對上帝有信心,並不意味著我就免疫了。這並不意味著我是不朽的,」他在 1989 年做出了命運般的預言。

還有一句話將他在賽車運動中的時光定義為一個熱愛速度、不願屈服的人。 “如果你不再去尋找存在的差距,你就不再是一名賽車手了。”

這句話來自塞納第二次獲得世界冠軍的那一年。 1989 年,塞納在對陣他的對手、法國人阿蘭·普羅斯特的比賽中,普羅斯特在賽季倒數第二場比賽中與他相撞,最終失去了冠軍頭銜。當談到 1990 年的冠軍時,普羅斯特和塞納在另一場決定冠軍歸屬的比賽中展開了正面交鋒。塞納和普羅斯特再次發生碰撞,但這次塞納最終獲得了冠軍。撞車是否是故意的仍然是這項運動最大的問號之一。

在輝煌的職業生涯中,塞納贏得了 3 個世界冠軍和 41 場比賽。他點燃了巴西人對這項運動的熱愛,這種熱愛一直持續至今,並在他有生之年成為了祖國的傳奇人物。

然後,1994 年 4 月 1 日發生了。 1994 年聖馬力諾大獎賽是該賽季的第三場比賽。比賽還沒開始,就發生了悲劇。在排位賽中,巴西同胞魯本斯·巴里切羅受了重傷。隨後,奧地利新秀車手羅蘭·拉岑伯格(Roland Ratzenberger)的車撞牆身亡。

塞納氣憤不已。他拒絕了關於他應該退出這項運動的建議,但討論了在前競爭對手普羅斯特的幫助下重建車手協會以確保車手安全。

4 月 1 日星期日,比賽開始。塞納在本賽季前兩場比賽退賽後,在積分榜上一直落後,並且有一點需要證明。從桿位出發,他一直保持著領先優勢。

第七圈,塞納的賽車直線衝出賽道,撞上了混凝土牆。塞納被送往醫院後,比賽暫時暫停,醫院隨後宣布他因撞擊而死亡。

賽納的死震驚了全世界。 20萬巴西人參加了他的葬禮。第二砲兵旅鳴放21響禮炮,七架巴西空軍噴射機飛越他的送葬隊伍上空。

週末兩位車手的死亡震驚了這項運動,賽道的安全也發生了大規模的變化。這項運動的安全預防措施如此徹底,以至於在幾十年來致命傷害司空見慣之後,20多年來沒有出現任何死亡事件,直到2014年意大利車手朱爾斯·比安奇去世。

仍然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車手之一,對他一生中最好的描述之一是 2010 年的電影番瀉葉由紀錄片製作人阿西夫·卡帕迪亞 (Asif Kapadia) 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