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商業組織的一份報告稱,不確定性和「嚴厲的監管」極大地增加了在華外國企業的風險。
中國歐盟商會週三發表的這份長篇論文敦促中國領導人採取更多措施來解決其所說的近年來「呈指數級增長」的擔憂。
報告指出:“這份報告發布之際,全球商業環境變得越來越政治化,企業必須就如何或在某些情況下是否能夠繼續參與中國市場做出一些非常艱難的決定。”
這份由商會和中國宏觀集團顧問公司共同編制的研究報告呼應了在華經營的歐洲和美國公司所提出的擔憂。由於企業重新調整了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承諾,去年外國投資年減了 8%。
歐盟商會官員表示,中國不斷變化的營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方面採取的舉措,以盡量減少因貿易摩擦和對主要商品或工業產品進口的依賴而帶來的風險。考慮到與華盛頓的貿易摩擦以及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發生的中斷後有關供應鏈與中國「脫鉤」的討論,情況尤其如此。
但他們表示,歐洲公司也必須管理自己的風險。
中國一直試圖強調對外國公司和投資的開放。其商務部發言人表示,該國正在努力透過消除剩餘的貿易壁壘來確保 100% 的製造業准入。
週二,中國國務院發布了7月宣布的行動計畫的更新版本,以促進更多外國投資,特別是在電腦晶片、生物製藥和先進設備等有利於成長的高科技領域。
它承諾免除關稅,並呼籲停止歧視外國公司的做法。
但其他行動卻與這種開放精神背道而馳。對在華外國企業的搜查、不明確的國家保密法以及收緊資料處理規則引起了許多在華外國商人的不安。
「近年來,企業發現自己必須應對的風險的數量和嚴重性呈指數級增長,」中國歐盟商會會長延斯·埃斯凱倫德(Jens Eskelund)在報告發布前的簡報中告訴記者。
同時,北京方面尚未解決外國企業提出的許多問題,其中包括獲得政府採購合同,鑑於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巨大作用,這一點至關重要。
對於醫療器材企業和研發來說尤其困難。同時,中國宏觀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馬庫斯·赫爾曼·陳(Markus Herrmann Chen)表示,製藥公司「對數據安全法規感到非常震驚,這些法規使得臨床試驗變得不可能」。
「我們仍然是異類,這種情況需要改變,」赫爾曼·陳說。
部分挑戰源自於中國對國家安全的日益關注,以及對其自身產業至關重要的技術的依賴。在某種程度上,此類策略是由美國切斷與華為技術公司的業務並阻止銷售尖端電腦晶片及其製造所需設備的舉措所推動的。
美國公司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肖恩·斯坦最近表示,中國在解決一些問題上取得了進展,但在其他問題上還沒有取得進展。
「商界希望雙方對國家安全的定義以及如何確定國家安全有更明確的了解,」他在與中國官員舉行的年度商會宴會前接受採訪時表示。 “因為我們需要的是……可預測性,而且我們需要確定性。”
歐洲企業的一個痛處:中國宣布計劃對三個法國白蘭地生產商進行反傾銷調查:人頭馬公司、馬爹利公司和軒尼詩公司。
「很難想像價值 300 歐元的 XO 瓶如何被指控傾銷,」埃斯凱倫德說。
就其本身而言,中國對歐盟正在進行的針對中國電動車補貼以及這些補貼是否給中國製造商在歐洲市場帶來不公平優勢的調查感到不滿。
同時,在網路安全方面,埃斯凱倫德表示,“我們看到中國頒布了一些非常嚴厲的新法規。”
他表示,歐洲處理貿易和投資問題的方法“有針對性、非常有限,並且非常注重消除‘關鍵依賴’”,而不是與中國競爭。但企業仍必須對沖風險,否則可能會因政策變化而措手不及。
同時,企業也面臨削減開支的風險,必須把自己「最好的遊戲」帶到中國,而其他企業則感覺自己太暴露了,尤其是在疫情衝擊之後,整個城市被勒令封鎖,工廠有時停產。
報告稱,中國市場變得“更不可預測、更不可靠、更有效率”,部分原因是商業環境更加政治化。
埃斯凱倫德呼籲中國恢復監管環境的可預測性。
「可預測性是中國如此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他說。 “我們可能不喜歡所看到的一切,但我們知道我們得到了什麼。”
他表示,該報告的目的是試圖將有關去風險和國家安全的爭論降至具體行業和商品的層面,使各方不再只是互相拋出抽象的大概念。
“我們希望找到共同點,”他說。 “我們希望在這些問題上與中國合作。我們希望與歐洲在這些問題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