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舍條約60週年:法國和德國在歐洲戰略願景上存在分歧

法國和德國於 1963 年 1 月 22 日簽署《愛麗舍條約》,該條約本應消除這兩個鄰國之間的敵意,至今已有 60 年歷史。

但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加劇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暴露出兩國在歐洲戰略願景上的深刻分歧。

《歐洲戰略》雜誌的主編朱迪·登普西告訴歐洲新聞台,造成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在防禦方法方面存在核心差異。

登普西說:“這本質上是法國如何看待其在歐洲的角色,以及歐洲在照顧其自身國防利益和安全利益方面的角色。”

「這是德國無法接受的,因為它在安全和國防方面非常糟糕。而且,實際上,它確實意識到德國和歐洲的安全提供者仍然是美國,」她補充道。

雖然巴黎的國防願景是歐洲的,但德國的情況卻不一定如此:'歐洲天盾'柏林在十月與幾個歐盟國家簽署的合約包括來自美國和以色列的防禦系統,這讓巴黎感到憤怒。

登普西也表示,德國一直是法國總統馬克宏歐洲一體化計畫的障礙,目前尚不清楚肖爾茨在這個議題上的立場。

朱迪·登普西認為,在歐盟內部,法國是防禦者,而德國是經濟者。

她補充說,烏克蘭戰爭推動了北約的發展,並促使德國放棄與俄羅斯的後冷戰時代聯繫。

「整個穩定問題必須是巴黎和柏林之間關係的核心。如果他們能夠理解這種穩定有多脆弱,那就意味著他們可以吸引其他成員國,並實際上為跨大西洋關係提供急需的推動力,而歐洲則發揮更強大的作用,」鄧普西告訴歐洲新聞。

觀看上面播放器中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