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中國壓力下承諾投資立陶宛1.78億歐元

台灣官員週三表示,台灣正在設立一個投資基金,並計劃採取其他措施來幫助立陶宛,因為立陶宛因允許立陶宛在歐盟國家開設代表處而面臨來自中國的巨大經濟壓力。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團代表 Eric Huang 表示:「這筆 2 億美元(1.77 億歐元)的基金將用於投資立陶宛經濟並幫助其業務,主要是半導體、雷射技術、生物技術和其他關鍵產業。」記者在波羅的海國家首都維爾紐斯採訪。

立陶宛打破了外交慣例,同意台灣駐維爾紐斯辦事處的名稱為“台灣”,而不是“中華台北”,這是其他國家為避免冒犯北京而使用的名稱。中國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無權獲得外交承認。

該辦事處實際上是大使館,於 11 月開業,立陶宛計劃今年稍後在台灣開設自己的貿易辦事處。這激怒了中國,中國撤回了駐維爾紐斯大使,並驅逐了立陶宛駐北京大使。歐盟和北約成員國立陶宛因爭端關閉了駐北京大使館。

同時,歐盟指責北京方面拒絕為立陶宛製造的產品或任何其他含有波羅的海小國製造的零件的歐盟產品通關,從而對維爾紐斯進行報復。

台灣表示已準備好幫助立陶宛重新供應貿易,該島表示「有超過120個海運貨櫃——至少價值150萬歐元——被北京封鎖。我們準備好接收所有這些並幫助立陶宛公司」。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稱,北京方面阻止立陶宛進口或向與歐盟國家開展業務的跨國公司施壓的消息是「假消息」。

「如果產品輸華出現問題,相關企業可以透過正常管道向中國相關部門舉報。歐盟內部人士應尊重事實,停止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

他補充說,立陶宛“嚴重損害了我們外交關係的政治基礎”,他“聽說一些中國企業不再將立陶宛視為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

立陶宛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週二表示,使用台灣名稱執行任務是一個錯誤,並對這一步驟沒有與他協調表示遺憾。不過,他並沒有表示不贊成台灣在立陶宛設立大使館。

台灣外交部副部長曾哈里為立陶宛政界人士的決定進行了辯護。

「這個名字有一定的意義。台北只代表一個城市,一個首都。台灣有更明確的定義。稱我國為台灣並不違反任何法律。

立陶宛總理英格麗達·西蒙尼特週二與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討論了緊張局勢,馮德萊恩後來在一條推文中承諾,歐盟將向這個波羅的海國家的280萬人口提供支持,以因應「當前與中國的貿易爭端」。

華盛頓也公開支持維爾紐斯。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週三對記者表示在與德國外交部長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我們對中國政府企圖霸凌立陶宛的行為立即感到擔憂。”

“中國正在敦促歐洲和美國公司停止使用立陶宛製造的零件生產產品,否則將面臨失去中國市場准入的風險,這一切都是因為立陶宛選擇擴大與台灣的合作。”

他補充說:“美國將與包括德國在內的我們的盟友和夥伴合作,透過增強我們的經濟韌性、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以及打擊一切形式的經濟勒索來抵禦來自中國的恐嚇。”

安娜萊娜·貝爾博克同時強調,德國「作為歐洲人與立陶宛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