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歐盟國家近 35,000 人的最新調查顯示,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遭受性騷擾,並且經常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避免日常生活中的風險。
歐盟基礎機構的犯罪調查顯示,令人震驚的是,16 歲至39 歲之間的女性中有83% 會改變她們的去向或限制她們的交往對象,以避免暴力和騷擾,限制她們自己的自由以保護自己。
這個年齡層的女性中約有 39% 會因為害怕受到攻擊或騷擾而改變自己的行為。調查顯示,大約 41% 的女性至少有時會避免與認識的人獨處,因為擔心受到攻擊或騷擾,而男性的比例為 25%。
最重要的是,在調查前一年,超過四分之一的女性成為騷擾的受害者。
這項二月發布的關於歐盟公民對犯罪的態度和看法的總體調查還發現,男性更有可能成為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儘管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為身體暴力的受害者,但女性更有可能遭受性暴力。
這與其他研究和調查的令人擔憂的趨勢相呼應,例如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成為家庭成員暴力的受害者,並且比男性報告事件的可能性更低。
歐盟基本權利機構 (FRA) 呼籲成員國在國際婦女節之際賦予婦女舉報事件的權力,以更好地保護公民免受暴力和騷擾。
在此背景下,全球範圍內對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進行了更廣泛的反思,並且在COVID-19 大流行期間,一些難以接受的統計數據導致,在嚴格的封鎖期間,歐盟撥打家庭暴力熱線的電話顯著增加。
向警方通報暴力事件
巴黎部落客 Amélie Challeat 二月帶著她的早產兒從醫院回來,她把車停在大樓外幾分鐘,以便讓孩子進去並保護她免受寒冷。
在二月份瘋傳的社群媒體貼文中,查雷特寫道,她的鄰居因她把車停在大樓前門外而憤怒,並打了她的臉。
這段令人震驚的描述和可怕的照片在網路上流傳,查雷特說她很難在警察總部開會報告這起事件。
包括內政部代表部長瑪琳·斯基亞帕在內的法國政府高級官員在推特上表示,他們正在調查這起事件,並已向這些年輕女性提供了與國家警察的預約。
歐盟基本權利調查發現,各成員國向警方報告事件的意願差異很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成員國及其現行政策。
例如,數據顯示,在法國和德國,向警方舉報暴力事件的比例高於希臘和芬蘭。
「在平等意識和 MeToo 等問題意識較高的國家,幾十年來一直開展解決暴力侵害婦女行為的運動的國家,我們通常在調查中發現,女性更有能力基本權利機構研究和數據部門負責人喬安娜·古迪(Joanna Goodey)說:
總體而言,超過三分之二的女性沒有向警方報告暴力事件。有時,這可能是因為女性更有可能遭受家庭暴力,因此與施暴者住在一起。
古迪補充說:“但是,為什麼一些國家的女性認為能夠揭露暴力事件,需要更多地探討,並鼓勵各國在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對此進行調查。”
例如,在因其家庭暴力記錄而受到嚴厲批評的羅馬尼亞,向警方報案的比例要低得多。
總體而言,如果羅馬尼亞人在公共場合目睹街頭暴力,他們更有可能進行全面乾預,而不是報警。調查顯示,希臘、保加利亞和波蘭等其他幾個國家也是如此。
總體而言,只有 30% 的受訪者(男性和女性)表示,他們向警方報告了最近遭受的暴力事件。
暴力和騷擾對婦女和其他亞群體的影響
調查顯示,暴力對女性的心理影響往往更嚴重,而且女性在遭受暴力後往往比男性更容易感到焦慮。
暴力事件發生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到焦慮、脆弱、失去自信。與男性相比,她們更容易出現恐慌發作、憂鬱症和睡眠困難。
古迪說:“當女性遭受暴力時,她們的憂鬱和焦慮程度會嚴重得多。”
“部分原因是,當他們遭受暴力時,可能是家庭暴力。當然,這不是一次性事件。它可能是一系列事件。”
報告強調,暴力發生的地點也可能產生重大後果。
「在開放的公共環境中,可能會有其他人在場,他們可以介入並緩和事件的升級,向警方報告和/或稍後充當證人,而在家中發生的事件可能經常在沒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發生,或者在沒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發生。
數據顯示,較貧窮和失業的人遭受暴力的程度也很高。少數族裔和 LGBTQ 族群的暴力發生率也較高。
古迪解釋說,數據「顯示,這些類別中的某些亞群體所遭受的暴力程度遠高於整體人口」。
該機構希望這些數據將幫助成員國解決暴力問題,特別是針對歐盟內受影響最嚴重的婦女和其他群體的暴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