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觀點。德國的「危機」值得其他國家羨慕:觀點

查爾斯·李斯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信仰的時代,這是一個輕信的時代。狄更斯 1859 年對革命前的法國的描述可以輕鬆地描述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首先是英國脫歐,然後是川普,現在我們都望向海峽對岸,對德國的政治「危機」感到好奇。

在西方民主國家,大多數人的問題確實屬於第一世界的問題,但在國外有一種感覺,我們以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正在消失。

特別是,相當一部分西方公眾已經撤回了對現有政黨及其所代表的機構的同意。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危機?什麼危機?德國股份公司不顧一切地繼續前進

如果你問剛剛復甦的歐元區的商業利益正在發生什麼,答案可能是「不多」。德國的情況尤其如此,歐洲傳統經濟強國德國股份公司(Deutschland AG)的成長率不斷提高,而日益脆弱的英國經濟卻落後了。

德國工業並未陷入危機——遠非如此。德國Ifo商業景氣指數最近報告稱,其商業信心指數已達到117.5的歷史新高,幾乎一半的工程出口商都認為他們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增加。

此外,隨著德國進入連續第五年強勁成長,Ifo就業指數也創歷史新高113.2。像《商報》這樣的親商業報紙可能會哀嘆聯邦共和國勞動市場的緊縮,認為這可能會阻礙經濟成長,但對大多數普通德國人來說,當前的經濟狀況純粹是個好消息。

特別是,德國避免了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困擾西班牙和希臘等其他歐元區經濟體的青年大規模失業這一世代悲劇。

那為什麼大家都在談論德國的政治「危機」呢?如果德國需要這麼長時間才能組成一個有效的聯盟來接管目前的看守政府,這真的很重要嗎?

公平地說,此類危機言論的大量出自英國廣播公司(BBC) 的安德魯·尼爾(Andrew Neil) 等消息不靈通且過於熱情的英國脫歐派,他對德國明顯的幸災樂禍和惡意在上個月引發了一場報復性的推特風暴。還應該指出的是,選民並不總是獎勵政府提供經濟成果。

我們可以在澳洲看到這一點,二十五年來不間斷的經濟成長並沒有平息暴躁易怒的選民。我們現在可以在德國觀察到同樣的現象,超過12% 的選民在最近的聯邦選舉中投票支持右翼民粹主義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對安格拉·默克爾強勁的經濟表示感謝。德國選擇黨由此成為聯邦議院第三大黨,這打亂了選舉結果,讓梅克爾在中左翼社民黨已經表示不願意的情況下組建執政聯盟變得更加困難。一個聯盟中任職。

然而,危機言論盛行的主因是政治階層對整體政治不確定性,特別是少數派政府的強烈厭惡。造成這種情況是有充分理由的,尤其是對魏瑪共和國晚期政治混亂和隨後納粹德國的恐怖的製度記憶。但德國不再是一個政治廢墟;相反,它現在在許多方面都是穩定政府和政策連續性的典範。

當然,英國的新政治精英可能會從德國學到一些關於「強大和穩定」的真正含義的教訓。因此,是時候對德國令人羨慕的成功的守護者說:放鬆一點。儘管現在社會民主黨面臨著幫助組成大聯合政府的巨大壓力,但德國目前的政治空位只是局部的一些困難,而不是一場全面的危機。這就是原因。

快樂的理由(如果你是德國人)

首先,政治穩定本身並不是目的。正如當前圍繞英國脫歐的鬧劇所表明的那樣,任何膚色的二流政客如果被允許的話,都可以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前景造成很大損害,但總的來說,穩定本身並不等於經濟成功。例如,義大利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遭受了長期的政治不穩定,但在此期間其經濟實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現代化。

相較之下,英國經濟的起點要高得多,但儘管政治相對和平,但相較之下卻陷入停滯。總是有比穩定本身更重要的因素,有時——至少在短時間內——現代經濟似乎能夠在沒有穩定的情況下完美運作。

其次,相對而言,德國當前的「危機」不算不穩定。幾年前,英國政治學家克里斯·漢雷蒂(Chris Hanretty)比較了選舉後政府持續存在的時間長度,即繼續「照顧商店」直到新政府組成。英國的平均時長為 3.59 天。歐洲大陸政府的平均時間約為一個月。

然而,在荷蘭,平均時間超過 88 天,而比利時和奧地利等其他聯盟國家的平均時間則高達 60 多天(Hanretty 2011)。因此,民主國家可以繼續以相當令人滿意的方式運作,無需新政府,也無需天塌下來。延遲組建政府的行為都將帶來巨額資本流出該國和英鎊擠兌的風險,或者在最近幾週,這些評論家中的許多人都在談論德國的「危機」。

其次,所有類型的聯合政府——包括少數聯合政府——往往都相當穩定,但即使不穩定,也是可控的。戰後至 1999 年期間 13 個易結盟國家的數據顯示,儘管各國政府的平均任期存在很大差異,但即使是平均任期相對較長的國家,如盧森堡和荷蘭,也經歷了非常短暫的聯盟( Müller 和Strøm (eds.) 2003)。儘管出現了這些問題,但這兩個國家都取得了成功,並且在經濟上繼續表現良好。

第三,政府很少因其少數地位而崩潰。分析歐洲聯合政府最終垮台的原因發現,27.8%的垮台是因為定期議會選舉,24.2%是因為政策衝突,22.4%是因為提前選舉,15.4%是因為一個或多個聯合政府內部衝突。相比之下,只有 11.2% 的聯合政府因議會中反對派的失敗而結束。這表明,事實上,如果資深政治家有勇氣實現德國的少數派聯盟,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Müller 和 Strøm Op Cit,2003)。

但從一方面來看,無論柏林目前的政治僵局最終會出現什麼結果,德國新政府最終都會發現,聯邦共和國仍然掌握在良好的手中,而德國股份公司這一巨頭無論如何都會滾滾而來。

查爾斯·李斯是一名政治學教授巴斯大學政治、語言與國際研究系。他的研究重點是比較政黨體系、聯合政府、政治和政策。

歐洲新聞發表的觀點文章中所表達的觀點並不代表我們的編輯立場。如果您想為我們的「查看」部分做出貢獻,請將想法透過電子郵件發送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