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中國在技術和創新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常常超越西方。
在整個18世紀,中國在識字率、預期壽命和國內生產毛額方面的發展與英國不相上下。
在中國文化中,甚至有「四大發明」的概念,這些來自中國古代的發現因其作為先進技術象徵的歷史意義而聞名: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這些花了幾個世紀才到達歐洲。
隨後出現了工業革命的變革性影響,加速了整個歐洲和美國的經濟成長和預期壽命。
然而,儘管中國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都領先於歐洲,但卻錯過了 19 世紀改變歐洲的工業革命。為什麼?
交易場所
前工業技術的發展通常涉及試誤、改變或組合現有技術,直到達到預期結果,而不必了解其工作原理。這些解決方案技術含量較低。
科學思維使人們能夠了解周圍的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從而限制了反覆試驗的需要。這就誕生了一種基於科學的方法,專注於最有可能發揮作用的技術:深度技術創新。
當歐洲參與深度技術創新並從中受益時,中國則繼續依賴低技術含量的試誤法。隨著歐洲在機械化紡織、蒸汽機和煉鐵等方面的發展,這導致了巨大的發展差距。
儘管一個世紀前被認為是全球創新強國,但 21 世紀的歐洲發現自己的處境與工業革命初期的中國相似。
歐洲現在面臨錯過深度科技革命的風險,在各種技術創新方面落後於美國和中國。
即使肉眼可見,差距也變得明顯
最近成立的深度科技公司有一半以上位於美國,到 2022 年,美國深度科技投資將達 510 億美元(466 億歐元),是歐洲約 200 億美元(183 億歐元)投資的兩倍多。
這種差距在人工智慧領域尤其明顯。 2024 年美國人工智慧投資預計約為 1000 億美元(914 億歐元)——如果考慮到 20 億美元(18 億歐元)的慷慨估計,則為歐洲的 50 倍。中國也迅速追趕歐洲,在自動駕駛和生成式人工智慧等技術上投入大量資金。
這一差距在 SpaceTech 的資金方面也很明顯。在美國,NASA 和國防部 2022 年投資超過 620 億美元(567 億歐元);同年,中國政府的支持總額為 120 億美元(110 億歐元)。
ESA 2024 年年度預算仍達不到美國和中國先前的投資金額(約 77.9 億歐元)。
歐洲的創新落後源自於自滿,認為科學成就必然會帶來創新並促進經濟成長。
然而,僅靠科學並不能保證深度技術創新。有趣的是,2023 年 11 月的一份報告發現,95% 的歐洲專利仍處於閒置狀態,從未進入公司或產品。
缺乏深厚的技術思維
自滿情緒的影響在工業革命期間就可見一斑。儘管英國和法國的整體發展相似,但工業革命卻發生在英國。
牛頓科學對英國社會、科學原理和法律的影響,為英國工業家、工程師和企業家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實用技術。
法國的科學思想仍然抽象,實際應用有限。法國展現了科學思維,但缺乏深厚的技術思維,無法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實際創新。
同樣,歐洲目前在深度科技革命的落後並不是因為缺乏科學研究。如果考慮人均科學出版物數量,歐洲與美國一樣有成就,領先中國,但受到經濟和政治因素的阻礙。
首先,歐洲缺乏培育現代深科技企業的體系,阻礙了商業與科學之間的合作。其次,歐洲投資者和監管重要基金的機構往往規避風險,限制了新穎、創新的深度科技企業獲得投資。
最後,美國和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提供了巨大的規模優勢。例如,預計到 2030 年,美國和中國將掌握全球 30% 的數據,這對於開發人工智慧技術至關重要。
我們不能落後
儘管歐洲也掌握著有價值的數據,但它需要學習如何有效地將這些數據匯集在一起,這是目前它所面臨的難題。
這些因素因成功的歐洲企業經常遷往美國並帶走其資本和專業知識而變得更加複雜。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移居美國的企業家往往會獲得更高的成功率和更多的資金。
深度技術創新有潛力推動顯著的長期經濟成長,而未能利用這種力量的地區就會落後。
如果歐洲不培育和投資深度科技企業,或不學習如何有效地將自己的研究轉化為有影響力的創新,它就有可能錯過最近的變革性革命。
Francis de Véricourt 是柏林歐洲管理與技術學院 (ESMT) 的管理科學教授、Joachim Faber 商業與技術講座教授以及深度技術創新研究所的創始學術主任。
在歐洲新聞台,我們相信所有觀點都很重要。聯絡我們:查看@euronews.com發送推介或意見並參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