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確認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高額關稅立即生效

歐盟委員會確認了看似預定的結論:將從7 月5 日起對中國製造的純電動車(BEV) 徵收高額關稅,這一重大決定將重新定義與北京的關係,並引發針對歐洲生產商的報復措施。

這一步驟於 6 月初預覽,是一項研究的結果歷時九個月的調查研究發現,國內和國外公司都對中國生產的純電動車的整個供應鏈進行了補貼。官員表示,從生產電池所需的原料開採到將成品運往歐洲海岸的運輸服務,到處都發現了公共資金。

龐大的補貼規模使得中國生產商能夠以明顯低於歐盟國家組裝價格的價格提供純電動車,而歐盟國家的能源和勞動力成本則高得多。價格差距引發了中國製造的純電動車進口量迅速激增: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市佔率從2020年的3.9%增加到2023年底的25%。

該高層警告說,這波低成本進口浪潮對歐盟工業構成了“經濟損害的威脅”,可能導致毀滅性損失,並使超過 1200 萬個直接和間接就業面臨風險。

因此,有必要徵收關稅來抵消補貼帶來的不公平優勢。

週四公佈的決定預計將根據母公司、年營業額和疑似收到的補貼金額計算差異化關稅。它們將高於現有 10% 的稅率。

  • 比亞迪:17.4%
  • 吉利:19.9%
  • 上汽集團:37.6%
  • 其他配合調查但未單獨抽樣的中國純電動車生產商,包括特斯拉和寶馬:20.8%
  • 其他不合作的中國純電動車生產商:37.6%

這些措施的實施暫時是臨時性的。海關當局將要求中國出口商提供銀行擔保,而不是現金,這意味著最終客戶可能不會立即註意到口袋裡的變化。

成員國將在兩週內舉行第一次投票,但這不具約束力,旨在試探政治水域。這些關稅將保持不變,直到四個月後做出最終決定,如果各國以特定多數反對該提案,則可以阻止該決定。 (15 個成員國,佔歐盟人口的 65%。)

與中國市場關係密切的世界級汽車出口國德國和日益增長的中國投資中心匈牙利都可能表示反對。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 (VDA) 表示,“關稅並不是增強競爭力的充分措施”,並可能引發“雙輸局面”。與上汽集團有合作。

相較之下,法國和義大利支持額外徵稅,這表明 11 月投票之前將發生全面的政治鬥爭。

高風險,低希望

同時,布魯塞爾和北京將討論可能避免永久徵收關稅的解決方案。會談將在政治和技術層面進行。

「歐盟希望的是一個解決方案,而不是徵收關稅。徵收關稅不是目標本身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表示:“這是糾正不平衡和不公平競爭狀況的一種手段,這種情況不利於歐盟電動汽車生產商與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生產商的利益。”

“我們希望與中國同行進行對話。”

儘管如此,取得突破的希望仍然很低。

北京方面對調查的形式和實質提出質疑,稱其為“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人為構建和誇大所謂的補貼”,並誓言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國內企業。

上個月,中國商務部啟動了反傾銷調查此舉被廣泛視為報復的前奏。農業和航空業被認為是最容易受到北京憤怒影響的產業。

週四,外交部發言人語氣和解:“距離仲裁還有4個月的窗口期,我們希望歐中雙方相向而行,拿出誠意,推動磋商進程。”盡快處理。

歐盟中國商會則更為批評,稱其對歐盟委員會的決定“深感失望和不滿”,稱該決定是“由政治因素驅動的”,將“損害消費者利益”。

這項反補貼調查被認為是近期記憶中影響最重大的調查之一,並且是在中歐關係因一系列分歧而陷入低谷之際進行的,這些分歧包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台灣海峽緊張局勢、對中國的鎮壓等。

共產黨注入的補貼一直是摩擦的長期根源,並被指責為摧毀歐盟太陽能產業的原因。這些記憶在布魯塞爾仍然鮮活,並對週四的決定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們沒有忘記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如何影響了我們的太陽能產業。許多年輕企業被大量補貼的中國競爭對手擠出市場,」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9月份宣布對純電動車進行調查時表示。

「這就是為什麼全球經濟的公平如此重要——因為它影響著生命和生計。整個行業和社區都依賴它。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面臨的風險。”

本文已更新,提供了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