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需要了解台灣新總統賴清德的哪些訊息

台灣這個自治的高科技島嶼已經成為中國與西方之間日益加深的競爭的一個爆發點,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政治篇章。

賴清德,又名威廉·賴,本週開幕接替蔡英文就任總統,蔡英文在過去八年中穩健、溫和的領導力被認為重新定義了台北對北京的態度。

在蔡英文第二次任期內擔任副總統後,賴智將自己塑造成連續性的推動者,而不是在地區內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日益緊張的不穩定時期來攪局的破壞者。

這位64歲的老人在宣誓就職後表示:“兩岸關係的未來將對世界產生決定性影響。”在數千人面前他的同胞們。

以下是歐洲需要了解的有關威廉·賴的資訊。

他曾經是一名醫生

黎智英1959年出生於一個採礦家庭,曾在台灣學習醫學,並獲得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他於 1990 年代中期作為台南市代表加入民進黨 (DPP) 進入政壇,民進黨是一個中左翼政黨,帶頭推行基於西方自由主義的政治改革 — — 這令北京感到非常沮喪。

從那時起,他的軌跡向上:從立法委員到台南市長,再到後來的總理和副總統。今年1月,黎智英以40%的多數票贏得選舉,這是獲勝候選人首次未能獲得至少50%的選票。儘管如此,他的勝利使民進黨連續第三次當選總統,儘管沒有獲得議會多數席位。

純屬巧合,黎智英最直接的外交目標之一與他以前的領域有關:醫學。他的行政官員致力於確保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即將於五月下旬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WHA)。

八年來,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加這項年度論壇。但北京認為這違反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該決議將外交承認從中華民國(RoC)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

這篇讀物有爭議台北表示,其參與可以採取多種形式,而不會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位。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都支持台灣的復興。布魯塞爾也加入其中。

一位歐盟發言人告訴歐洲新聞台:「總的來說,台灣應該被納入專門的多邊論壇,在這些論壇中,台灣的地位不是必要條件,而且台灣的技術能力和能力可以在與歐盟和全球利益相關的領域帶來附加價值。

他更喜歡現狀

黎智英是民進黨的長期成員,民進黨堅稱台灣在文化和政治上與中國分離,並積極推動台灣認同的發展。

2017年,賴智因將自己描述為「台獨務實工作者」而成為頭條新聞,這句話在他競選總統期間再次出現。北京抨擊他是“戰爭煽動者”和“徹頭徹尾的麻煩製造者”,策劃了一場大規模的干預運動,以影響選民並破壞民進黨的選舉野心。

此後,賴智的立場有所緩和,呼應了他的前任的路線,即沒有必要宣布台灣獨立,因為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實際上獨立的。他發誓要恪守蔡英文的所謂“四個承諾”,其中包括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永遠不應相互從屬的承諾。

賴在就職演說中向中國提供了在「平等和尊嚴」的基礎上恢復自2016年以來中斷的正式對話的機會,並強調應透過和平方式維持台海現狀。

「只要中國拒絕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我們所有台灣人就應該明白,即使我們接受中國的全部立場並放棄主權,中國吞併台灣的野心也不會消失, 」他說。

馮德萊恩表示:“我們強烈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台灣現狀的行為,特別是使用武力。”

不過,北京並沒有被賴的主張所困擾。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就職典禮後表示:“我要強調的是,‘台獨’是沒有出路的。無論分裂分子打出什麼旗號、打出什麼藉口,‘台獨’都注定失敗。” “中國將會而且必須實現統一。”

他想收回投資

台灣多年來取得了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最受追捧競爭優勢:半導體,為數十億電子設備(從基本微波到人工智慧武器)提供動力的微型晶片。

這種準壟斷的價值如此之高,以至於被稱為“矽盾”,這意味著中國可能會因為擔心引發全球供應鏈不可挽回的破壞並遭受難以估量的經濟浩劫而被阻止入侵。

賴在演講中讚揚了這種強大的槓桿作用,並表示「人類的福祉和繁榮」取決於台灣的製造業產出。

歐盟決心擴大其本土半導體產業並實現布魯塞爾所說的「戰略自主」。根據《歐洲晶片法案》,歐盟計畫動員至少430 億歐元的公共和私人投資,以確保到2030 年獲得20% 的市場份額。已經收購了難以複製的專業知識。

該倡議已取得一些成果。全球最大晶片供應商台積電(TSMC)將投資近35億歐元在德勒斯登建立工廠德國的工廠預計將於 2027 年投入營運。 (這兩個藍圖都需要大量國家援助.)

黎智英表示,台灣必須“抓住地緣政治變化帶來的商機”,並以半導體、人工智慧和下一代通訊為例。值得注意的是,他隨後補充說,他的政府將努力「歡迎海外台商回來投資台灣」。

總統還表示,他的行政人員將「努力與其他民主國家簽署雙邊投資協議」。歐盟與台灣投資協議的想法去年得到了歐洲議會的認可,並由黎智英在競選期間提出。但歐盟委員會迄今拒絕了該項目,擔心這樣做會分裂成員國並激怒北京。

在該計畫啟動之前,中國即將與東協簽署全面投資協議(CAI)被無限期凍結由於緊張局勢加劇。

他站在西方這邊

截至目前,台灣僅與11個國家和羅馬教廷保持正式外交關係,其中大部分是小島嶼。相較之下,歐盟、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都遵守「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以中國命名的政府。

賴清德並沒有假裝試圖擴大這個本來就微薄的數字:在過去的十年裡,北京加大了外展活動力度,以說服其他國家與台北斷絕關係。最後一個翻轉的是 2024 年 1 月的諾魯。

相反,這位新總統押注於台灣的自由民主模式,認為這是擺脫中國陰影並與西方盟友結盟的最佳資產,西方盟友對北京的最新行動(包括與俄羅斯的“無限制”友誼)感到憤怒。

台北一直是被其大國入侵的烏克蘭的直言不諱的支持者,並實施制裁以剝奪克里姆林宮的高端產品。相比之下,北京被指責幫助莫斯科取得列入黑名單的物品。

賴清德在宣誓就職後表示:“通過與其他民主國家並肩作戰,我們可以形成一個和平的國際社會,展現威懾力量、防止戰爭,以實力實現和平的目標。”

儘管他缺乏外交政策資歷,但國際參與將是他的政府的首要任務。他所選的副總統蕭美琴是台北駐華盛頓特使,而他的外交部長林家龍則曾致力於加強與亞洲和大洋洲的聯繫。

對歐盟來說,這些意圖預示著在再生能源、安全、研究、資料保護、災害管理和人權等議題上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即使這些談判始終無法獲得外交承認。

雙方每年舉行貿易和投資磋商(最近升級為「對話」),討論技術和供應鏈問題,特別是半導體領域的問題。這個必備項目使台灣成為歐盟國家之一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去年,歐盟進口了473億歐元的商品(其中23%是積體電路和電子元件),而出口了305億歐元,導致168億歐元的逆差,對台灣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