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和東歐希望獲得更大的安全影響力。增加支出就足夠了嗎?

北約國防部長週二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時,波蘭將再次挑戰極限。

總理馬特烏什·莫拉維茨基表示,他的國家願意向烏克蘭提供 F-16 戰鬥機,但前提是其他北約成員國同意,但據報美國、英國和德國反對這樣做。

但華沙可能會如願以償,就像它對豹II坦克所做的那樣。政府不斷向柏林施壓,要求重新出口坦克,最終在 1 月 25 日默許。

但這並不是華沙在聯盟中推動的唯一問題。

以波蘭和愛沙尼亞為首的東歐國家聯盟也呼籲北約成員國將支出基準從佔GDP的2%(2014年達成協議)提高到2.5%,但到2022年,30個成員國中只有9個實現這一目標。

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上個月告訴德國《世界報》,新的支出承諾將在 7 月維爾紐斯峰會上進行辯論。

來自中歐和東歐的幾個國家(該地區在學術界以縮寫“CEE”而聞名)正在搶先一步。

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在一月下旬的記者會上表示:「烏克蘭戰爭讓我們更快武裝自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將做出前所未有的努力:今年為波蘭軍隊提供GDP的4%。 ” 。

這不僅會讓波蘭成為北約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比例最高的國家——美國去年的國防開支為3.47%——而且該國還計劃很快擁有歐洲最大的軍隊。

更高的防禦速度

國防部長馬柳什·布拉什恰克最近制定了將軍隊規模擴大到 25 萬名職業軍人和 5 萬名領土預備役軍人的計畫。相較之下,法國有大約20萬現役軍人。

羅馬尼亞今年的國防預算預計將達到 2.5%,而三個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希望在未來幾年達到這一水平。立陶宛表示將於 2023 年這樣做。

同時,捷克政府於一月初批准了一項法律草案,將國防開支固定為每年至少 2%。前北約指揮官彼得·帕維爾上月末當選捷克共和國總統。

如果柏林兌現 2022 年初做出的 2% 的承諾,它可能會超過英國,成為北約第二大實際支出國,僅次於美國。根據 2022 年的政府數據,德國的支出將佔 GDP 總額 4.2 兆美元的 2%,而波蘭的支出將佔約 6,790 億美元的 4%。

自冷戰結束以來,歐洲的軍事強國一直位於大西洋沿岸,而且大多位於非大陸地區:英國和法國是支出最大的國家,也是最不願意在海外使用軍隊的國家;英國在中東,法國在非洲。

但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大約十二個月前入侵烏克蘭的狂妄自大引發了歐洲國防開支的「革命」。即使是節儉的愛爾蘭,通常只承諾將 GDP 的 0.3% 用於國防,也承諾大幅增加軍事預算。

東方國家和烏克蘭的武器

然而歐洲的安全權力中心正在東移。除了為軍隊提供更多資金外,自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新的北約戰鬥群也被派往波羅的海和巴爾幹半島。

瑞典和芬蘭應該能夠在今年稍後加入國防聯盟。包括烏克蘭在內的一些國家已提出加入歐盟的申請,其中有共同防禦條款,儘管比北約弱。

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等曾經因為過於強硬而受到歐洲夥伴側視的政府,現在被視為談判桌上的現實主義者。

瑞典國際事務研究所歐洲計畫副研究員 Calle Håkansson 告訴歐洲新聞台,支出激增的部分原因是對烏克蘭戰爭的謹慎擔憂。

由於中東歐國家距離行動地點較近,如果普丁做出攻擊北約成員國的決定(極不可能),那麼它們面臨的風險將最大,因此它們自然比擁有緩衝國的法國或德國更加自覺。俄羅斯之間。

大多數中東歐國家也向烏克蘭提供了較高比例的武器,現在需要更換這些武器系統,這需要更多的支出。

他們也知道,美國和英國向基輔提供了大量裝備,但自己的裝備已經所剩無幾,因此,如果他們受到威脅,現在向拉脫維亞或摩爾多瓦等國提供幫助的手段也越來越少。

以實際貨幣計算,非中東歐國家仍具有優勢。然而,在歐洲東部通膨危機相對嚴重的情況下,國防開支卻出現了上升。例如,截至 2022 年底,歐元區的生活成本平均上漲了 10%,而波蘭和捷克共和國的生活成本則在 16% 至 17% 之間。

根據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編制的烏克蘭支持追蹤報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波蘭向烏克蘭提供的政府支持佔捐助國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比最高。

立陶宛排名第五,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僅落後於排名第七的美國。法國落後於斯洛維尼亞。

“不僅僅是棋子”

大多數中東歐國家也缺乏法國和德國這樣龐大的國防公司。柏林國防開支激增的大部分資金將流向德國公司。

波蘭和其他東歐國家的軍事建設將依賴外國供應商,儘管他們也尋求刺激國內生產。

華沙同意了一項價值 52 億歐元的協議,從韓國購買坦克和自行榴彈砲,韓國現在是世界領先的軍事供應國。

這有其優點。當蘇聯製造的系統從東歐國家運往烏克蘭時,烏克蘭會購買最先進的新機械來取代它們。因此,對這些國家來說,這不僅僅是支出,而是現代化。

問題是:這是否會賦予中東歐國家更大的影響力?哈坎森告訴歐洲新聞台,由於國防開支較高,我們可以預期他們將「在北約和歐盟的國防事務上獲得更強的發言權」。

智庫歐洲卡內基的訪問學者迪米塔爾·貝切夫最近寫道,烏克蘭戰爭的一個教訓是,“東歐國家和民族擁有代理權,而不僅僅是大國權力鬥爭中的棋子。”

戰前,北約在東翼的存在是波蘭和三個波羅的海國家的四個營規模的戰鬥群。俄羅斯入侵後,北約決定向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也部署部隊,並將這八個戰鬥群增至旅級規模。

捷克安全智庫安全分析與預防中心 (CBAP) 上個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稱,“這些舉措標誌著從‘絆網’方法的轉變,轉向關注‘前沿防禦’。”簡而言之,東歐現在不再只是一個緩衝區。

「反射性歇斯底里」?

儘管歐盟和北約的義務正在向東傾斜,但這可能會發生多種變化。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和埃爾卡諾皇家研究所的教授丹尼爾·菲奧特告訴歐洲新聞台,北約東翼支出的增加「不應該為西歐和南歐國家提供藉口,隻小幅增加自己的國防投資」。

柏林有動搖的跡象,不僅是因為「豹2」坦克事件。一月份是《愛麗舍宮條約》簽署 60 週年,該條約在德國和法國之間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夥伴關係,但兩國關係目前正處於衰退之中。

布魯塞爾高級研究員讓‧皮薩尼-費裡表示:「在國防方面,烏克蘭戰爭凸顯了兩國迫切需要修改各自的安全戰略…但兩國非但沒有合作,反而再次出現分歧。」智囊團Bruegel 上週在Project Syndicate 上寫道。

人們也擔心中東歐國家將如何支出擴大的國防預算。

「許多新宣布的投資計畫反映出缺乏想像力,以及某種程度的反射性歇斯底里。 CBAP 報告指出,這一點在 F-35 等成本效益低的「神奇武器」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例如,波蘭正在討論從美國購買這些最先進的戰鬥機。

另一個擔憂是,歐洲的安全疑慮變成了純粹的歐洲大陸安全疑慮。法國在非洲有自己的利益;英國在中東和遠東。

與這兩個前殖民國家一樣,德國在印太地區也有某種安全野心,該地區是 21 世紀經濟最重要的地區,而且由於擔心中國有一天可能入侵台灣,德國也有安全顧慮。影響將比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大得多。

“我們需要更多的美國軍隊”

但中東歐國家仍主要關注應對俄羅斯的威脅。

一方面,分析家認為,東歐國家加大投入可以讓西方政府騰出時間關注更遠的問題。另一方面,它們可能會迫使柏林或巴黎等國家主要關注俄羅斯的威脅。

然而,中東歐國家政府更願意接受美國力量的必要性,而且它們的公眾比更西邊的鄰國更少「反美」。智庫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約 91% 的波蘭人對美國持好感。只有 63% 的德國人和 57% 的法國人有相同的想法。

「歐洲太軟弱和脆弱,只有一個地理區域無法成為其他地區的安全保障。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歷來扮演擔保人的角色。它不僅有軍事能力,而且在政治上也善於壓制歐洲國家之間的分歧,」菲奧特告訴歐洲新聞。

歐洲沒有任何一個或一小群國家能夠成為歐洲的主要安全保障者; 「再多的軍費開支也無法改變這種狀況,」他補充道。

在許多方面,波蘭再次在這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波蘭駐美國大使馬雷克·馬吉耶羅夫斯基上週對美國媒體表示:“幾個月來,我們一直在努力說服我們的美國夥伴,我們需要在波蘭土地上永久存在。”

“我們需要更多的美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