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稱,COVID-19 受害者的屍體可能會污染我們的供水系統

COVID-19 大流行可能即將結束,但病毒的後果在未來許多年後仍將被感受到。

現在疫情已經奪走了590 萬人的生命在世界範圍內 - 儘管一些科學家認為死亡率實際上是高得多。無論真實數字是多少,與 COVID-19 相關的死亡人數墓地不堪負荷導致世界各地屍體和集體埋葬地點積壓。

現在一個新研究顯示這些額外屍體對環境的影響也威脅著生命。

屍體會帶來哪些風險?

根據該研究,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大流行期間大量傷亡造成的墓地污染也可能影響周圍的城市環境。

當屍體開始腐爛時,分解過程會產生一種稱為墓地滲濾液的液體。

研究稱,這種液體“富含礦物鹽和有機物質”,“對生物具有劇毒,也可能與癌症等疾病有關”。

雖然墓地傳統上是遠離城市社區建造的 - 例如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偉大的七人》墓地-都市化進程的加速使墓地和人類居住地的距離更加緊密。

心臟起搏器的金屬、埋葬者的任何珠寶,甚至棺材本身的清漆和金屬也可能滲入土壤中。

但這個過程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墓地滲濾液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積聚,通常在三年後才開始從腐爛的屍體中釋放出來。

這個過程也取決於墓地的氣候。氣溫和降雨量較高的地區可能會出現較高水準的重金屬污染比其他人。

「一具重70公斤的屍體腐爛時會釋放出13公斤的墓地滲濾液。想像一下埋葬著數百具屍體的墓地,土壤和地下水將受到多麼嚴重的污染,”阿爾辛多·內克爾誰研究了巴西南部城市墓地土壤中的金屬,告訴科普

「這不僅僅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城市的經濟問題。以這種速度,死人正在慢慢毒害活著的人。

有哪些措施來防止污染?

為了降低地下水污染的風險,許多國家對屍體的埋葬有嚴格的指導方針。

在英國,必要的最低限度的地下水保護包括將屍體埋在「距離任何供人類飲用的水井、鑽孔或泉水至少 250 公尺的地方」。並且“距離任何不用於人類飲用的泉水或水道至少 30 公尺。”

埋葬也必須避開地下水位-低於地面飽和的深度。實際上,這意味著墓地一旦挖好,裡面就不能有任何積水。

然而在日本,由於人口老化和空間不足,99.9%的屍體現在都被火化,徹底消除了地下水污染問題。

然而,這種嚴格的措施並不總是得到遵守,特別是當一個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在印度,在該國第二波疫情最嚴重的時期,許多新冠肺炎受害者被埋葬在淺亂葬崗靠近恆河,許多屍體在季節性洪水後重新出現。

這引起了當地居民的健康擔憂,因為如果屍體沒有充分掩埋,霍亂等疾病可能會傳播到水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