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表明,類似蝦的生物在公海塑膠污染的漂浮島上「繁衍生息」。
海洋動物和植物在太平洋垃圾帶和其他海上垃圾場上形成了新的群落。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自然逆境蓬勃發展的正面故事,但海洋科學家對這種前所未有的流離失所的後果感到擔憂。
「塑膠的問題不僅僅是攝入和纏繞,」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林賽·哈拉姆博士(Dr Linsey Haram)說道。史密森學會,史密森尼環境研究中心 (SERC) 前博士後研究員。
“它為沿海物種的生物地理學創造了機會,使其可以大大擴展,超出我們之前認為可能的範圍。”
什麼是太平洋大垃圾帶?
每年約有 1500 萬噸塑膠最終流入海洋,導致海洋生物窒息。其中大部分被海中旋轉的洋流捲入塑膠漩渦中,隨著更多漂浮物體進入軌道,塑膠漩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
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也稱為太平洋大垃圾帶——是這些人造怪物中最大的一個。它漂流在加州和夏威夷之間,擁有近 80,000 噸塑料,覆蓋面積超過 610,000 平方英里。
微塑膠世界上大約五個受塑膠污染的環流中,這些環流佔了很大一部分。但正是大塊的碎片或網子、浮標和瓶子將這些生物體帶離了它們的沿海家園。
哈拉姆和她的合著者創造了「新遠洋」一詞來指稱這些漂流者。 “neo”的意思是“新的”,“pelagic”是指他們在廣闊的海洋上建立了不太可能的王國。
海洋動物如何在這些「食物沙漠」上生存?
2011 年日本海嘯之後,科學家首次懷疑沿海物種可以靠漂浮的塑膠生存,當時發現近 300 個物種多年來一直依靠碎片漂流橫渡太平洋。
但到目前為止,在公海中看到塑膠上的沿海生物的情況還很少。
海洋航行研究所(收集塑膠的非營利組織)和夏威夷大學的兩名海洋學家啟航前往大太平洋垃圾帶2020年。
在對他們在國家電力研究委員會海洋入侵實驗室取回的塑膠進行採樣後,哈拉姆驚訝地發現其中已經被多種物種佔據。海葵、肉食性水螅和蝦狀片腳類似乎在公海上繁衍生息。
這項發現與專家的假設相違背。 「到目前為止,公海還不適合沿海生物居住,」SERC 實驗室負責人兼高級科學家格雷格·魯伊斯 (Greg Ruiz) 說。 “部分原因是棲息地限制——過去那裡沒有塑料——我們認為部分原因是因為那裡是食物沙漠。”
科學家們仍然不確定沿海椽子到底是如何尋找食物的。一種理論認為,這些斑塊就像珊瑚礁一樣吸引了更多的食物來源。
這對環境意味著什麼?
對我們來說,公海似乎是一個不適合居住的地方,但新遠洋生物群落並不是唯一在那裡謀生的群體。
許多本地物種已經存在於“遠洋區域”,也在塑膠碎片中,它們的新鄰居對它們產生什麼影響還有待觀察。
「沿海物種正在與這些海洋椽子直接競爭,」哈拉姆解釋道。 “他們在爭奪空間。他們在爭奪資源。而人們對這些相互作用知之甚少。”
這些沿海椽子沒有固定的住所,也沒有在各大洲之間旅行的手段,可能會對世界各地脆弱的生態系統構成威脅。
“這些其他海岸線不僅僅是城市中心,”魯伊斯說,“這種機會還延伸到了更偏遠的地區、保護區、夏威夷群島、國家公園、海洋保護區。”
沿海椽子的入侵威脅尚未量化。但隨著氣候變遷導致塑膠垃圾不斷增加和風暴更加猛烈,這個問題只會變得更加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