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馬德里-萊萬特高速鐵路施工期間,收集了恐龍滅絕前居住在歐洲的最後一批巨人之一的化石。 Qunkasaura pintiquiniestra 是 7,300 萬年前生活在伊比利半島的新恐龍物種的名稱。
「昆卡龍是一種蜥腳類恐龍,生活在上白堊紀的伊比利半島。我們知道這種恐龍生活在昆卡,並在那裡死亡。它可能屬於一個至少分佈在整個伊比利半島的類群,而這隻恐龍尤其屬於我們認為這個譜系的分佈與歐洲和亞洲地區的其他蜥腳類恐龍有親緣關係,」佩德羅·莫喬解釋。
這葡萄牙古生物學家來自里斯本大學理學院 Dom Luiz 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是做出這項發現的團隊的成員,該研究發表在期刊上通訊生物學。
這個新物種屬於蜥腳類恐龍,其特徵是體型大、長頸、長尾的草食性恐龍,在歐洲其他地區很少見。
Qunkasaura pintiquiniestra 是歐洲發現的最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骨骼之一。從在洛韋科遺址發現的這個標本中,可以收集頸椎、背椎和尾椎、部分骨盆帶和四肢的部分。
「我們談論的是一個大約 15 公尺長的標本,因此從頭到尾,它的重量可能約為 10 噸,肩部高度為 3 公尺。但是這些動物,即蜥腳類恐龍群體,可以達到尺寸要大得多”,Mocho 說。
該標本在洛韋科的存在也表明該物種和其他物種在大陸之間遷移。
「出於某種原因,我們有這些大型恐龍群生活在當時相當於一個島嶼的領土上。當時的伊比利半島是一個與法國南部相連的島嶼。我們稱之為伊比利亞-阿莫里坎島,其中包括現在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的一部分,」古生物學家說。
研究人員表示,在島嶼情況下,由於可用資源較少,物種往往會進化得體型變小。正是根據這個基礎,估計群卡龍並不是在歐洲進化的,而是從亞洲遷移到伊比利半島的。
「在這片領土上,已經存在著特有群體,它們的歷史可能超過2000 萬年,它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島嶼環境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發現了小型物種,不僅在蜥腳類恐龍中,而且在其他恐龍類群中也存在。
莫喬說,就這個新譜係而言,我們有可能認識到它與亞洲和北美的兩個物種有關。因此,除了中型到大型之外,這些物種可能不是在該地區孤立進化的,也沒有產生特有物種。
「這些群體可能從亞洲抵達歐洲,並穿越東歐,直到到達伊比利亞-阿莫里坎島。這是因為在上白堊紀的這個時期,平均海平面總是下降和上升,因此,在當平均當海平面下降時,這些領土就有可能相互連接,因此,那時我們有一些血統能夠穿過這個領土,而另一些則不能,」研究人員認為。
「Qunkasaura pintiquiniestra」這個名字來自靠近Lo Hueco 礦床的各種地理和文化參考:「Qunka」指的是昆卡和富恩特斯地區地名的最古老的詞源,「Saura」對應於拉丁語“ saurus」的陰性詞“(蜥蜴)並紀念1998 年在昆卡去世的西班牙畫家安東尼奧·紹拉(Antonio Saura),而“pintiquiniestra”則暗指“女王Pintiquiniestra”,這是米格爾·塞萬提斯(Miguel Cervantes)的《唐吉訶德》中所引用的小說中的人物。
恐龍骨架的一部分現在在博物館展出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古生物學博物館在昆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