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倫敦被視為證券交易所的所在地,尤其是在卡迪夫、愛丁堡、阿伯丁和利茲的小型證券交易所與較大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合併後。然而,現在全球焦點可能會轉向美國,尤其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等交易所。
歐洲企業在行動
Flutter Entertainment、CRH 和 Smurfit Kappa 是最新一批從本土交易所退市、轉投美國公司的歐洲公司。同時,一些英國和歐洲公司選擇根本不在歐洲上市,而是直接前往美國交易所進行首次公開發行(IPO)。在歐洲和美國雙重上市也越來越成為一種選擇。
早在2021年,瑞士運動鞋品牌On Holding就宣布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英國金融科技公司 Wise Plc 宣布將開始出售美國存託憑證。加密貨幣礦商Argo Blockchain也選擇在美國IPO。
今年9月初,英國半導體公司Arm Holdings也加入了這波浪潮,在拒絕加入倫敦證券交易所後在納斯達克上市。這將標誌著這家英國科技公司在被日本軟銀收購後時隔七年重返股市。 Arm 也等待了幾個月的最佳上市時機。
英國也未能留住人才
儘管英國政府加強說服企業,尤其是科技企業留在本土,但倫敦重塑全球股市中心地位的努力卻嚴重受挫。過去幾年,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交易的公司數量一直停滯不前。
Arms Holdings 案尤其敏感,因為在被軟銀收購和重組之前,該公司曾在富時 100 指數和納斯達克雙重上市。在這種情況下,裡什·蘇納克(Rishi Sunak)以及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幾名代表曾試圖讓該公司同意在英國全面上市,或者至少同意雙重選擇,但徒勞。
為什麼歐洲企業選擇美國?
美國交易所的主要吸引力在於更高的估值以及更大的市場可供開發。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也為綠色和永續項目和產業撥出了數十億美元。這為在這些領域運作的英國公司打開了一個充滿新機會的世界,增加了跨越大西洋的誘惑。
美國政府也讓外國公司更容易投資各個領域,這與英國不同,英國目前正忙著簡化一些官僚體系。
對於英國科技公司而言,在納斯達克上市被視為機遇寶庫,尤其是為未來獲得更多投資奠定基礎。半導體和人工智慧公司還有一個額外的優勢——美國一直為該產業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試圖實現半導體生產的自給自足。這也將大大有助於減少美國對中國和台灣半導體的依賴。
更多歐洲在美國交易所進行首次公開募股的另一個原因是,大多數尋求首次公開募股的私人公司都是美國創投和私募股權公司擁有。因此,這些公司通常更喜歡在美國交易所進行首次公開募股,主要是因為它們在美國市場擁有專業知識和舒適度。
此外,美國股市主導世界市場,MSCI 世界指數中約 70% 由美國公司組成。蘋果或IBM等大型公司的市值也遠高於加拿大、英國、日本、德國和法國股票的總和。
美國的經濟成長也可以說比英國或歐洲快得多,特別是因為英國經濟落後於許多七國集團同行。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這使得標準普爾 500 等美國交易所的價值幾乎翻了三倍,而歐洲斯托克 50 等歐洲交易所的成長則要慢得多。
美國交易所也受到英偉達等一些大公司巨額獲利的推動,這些公司的營收近年來翻了好幾倍。
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經濟不存在下行風險。聯準會的貨幣緊縮政策受到密切關注,以免將美國經濟推向衰退。
此外,如果以色列與哈馬斯衝突爆發為更廣泛的中東衝突,食品、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等基本商品的價格衝擊可能會再次導致通膨飆升和供應鏈積壓。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試圖實施的任何制裁。
過去幾年,中美半導體緊張局勢也不斷加劇,美國試圖透過出口限制進一步阻止中國獲得尖端晶片。中國很可能透過自己的出口制裁進行反擊,對美國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歐洲如何讓自己的公司留在自己的地盤?
目前,英國和歐洲交易所可能會採取更多措施,透過更專注於規模較小的中型公司來將公司留在國內。
這可能包括更多刺激措施、稅收減免、更便宜的土地等好處。由於這些公司距離考慮在美國上市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歐洲交易所可能有一個很好的時間窗口來說服他們留下來。
然而,從長遠來看,更嚴格的監管和更寬鬆的企業投資將是幫助歐洲交易所維持生存的關鍵。
這對英國脫歐後尤其重要,因為投資者已經對英國交易所的監管和生存能力感到更加不安。
由於其金融服務業的實力和歷史,英國還擁有穩固的投資者基礎的額外優勢,該行業正等待槓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