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丹尼爾‧格羅斯,布魯塞爾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歐元區的未來如何?這取決於你看哪裡。一些經濟指標表明,共同貨幣的生存情況正在改善。例如,就業已恢復到危機前的峰值,以及人均去年GDP成長率超過美國。同時,儘管歐洲經濟有所改善,但政治風險似乎仍在增加。
歐元區解體風險增加的證據來自三個不同的指標。但對這些指標的仔細研究表明,雖然長期風險仍然很大,但短期風險相當低。
一項廣泛使用的指標是基於 Sentix 對市場參與者的調查,該調查顯示,相信歐元區很快就會解體(在未來 12 個月內)的比例大幅上升。這次推的不是希臘結果,但是法國和義大利。
當然,希臘又陷入了困境。但是,根據 Sentix 指標,儘管最近出現飆升,但「希臘退出」的感知可能性仍然遠低於先前的峰值。相較之下,「法國脫歐」和「義大利脫歐」的感知可能性分別為 8% 和 14%,均遠高於本世紀初歐元區危機最嚴重的時期。
歐元區各國央行之間的餘額是歐元區解體可能性的另一個廣泛使用的指標。這些所謂的 TARGET2 餘額通常被視為資本外逃的跡象:面臨放棄歐元風險的國家的投資者可能會忍不住將資金轉移到德國。這樣,如果他們的國家離開貨幣聯盟,這些投資者就會受益,因為如果歐元區解體,德國銀行的餘額可能仍以歐元形式存在,或者以堅如磐石的「新德國馬克」形式存在。
但這種推理似乎不能解釋最近的發展,因為 TARGET2 餘額與 Sentix 調查衡量的歐元崩潰機率不相關。例如,希臘央行的TARGET2餘額近幾個月實際上略有改善,法國央行的TARGET2餘額仍接近於零(小幅回升,就像反歐總統候選人獲勝的可能性一樣)瑪麗娜·勒龐有所增加)。
誠然,西班牙和義大利的淨負債現在再次接近 4000 億歐元(4230 億美元),這是歐洲央行行長馬裡奧·德拉吉 (Mario Draghi) 之前在歐元危機最高峰時達到的水平答應的2012年7月,歐洲央行將「不惜一切代價」拯救歐元。但西班牙負餘額的增加很難與該國強勁的經濟數據以及缺乏任何重要的反歐元政治力量相協調。
Sentix 指標與 TARGET2 餘額相關的唯一國家是義大利。因此,歐洲央行對TARGET2失衡加劇的解釋——這主要是歐洲央行自身龐大的債券購買計畫的間接後果——似乎比將其歸因於資本外逃更為合理。事實上,早在最近一輪政治不穩定之前,隨著債券購買的開始,這些失衡就開始再次加劇。
歐元區緊張局勢再度緊張的第三個指標可能是最可靠的,因為它是基於人們把錢投向何處。這就是所謂的「利差」:法國、義大利或西班牙債券相對於德國發行的債券的殖利率之間的差異。而且近幾個月利差急劇擴大。但這項指標也與今年春天法國總統大選或義大利大選(必須在明年初舉行)的關注點不一致,後者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歐元的命運。
畢竟,廣泛引用的利差指的是十年期債券殖利率的差異。例如,義大利 180 個基點的利差意味著義大利政府比德國政府多支付 1.8%,但僅限於十年期債券。如果以即將舉行的選舉為合適的時間範圍,則應考慮 1 至 2 年的期限。但對於這些短期投資期限來說,利差要低得多:法國接近零,義大利和西班牙則只有幾十個基點。
因此,似乎沒有理由擔心歐元在短期內的生存。短期利差較小,掩蓋了人們對法國(以及義大利)即將舉行的選舉的關注,這被認為意味著短期內存在具體的分裂危險。同樣,雖然累積的 TARGET2 失衡確實會在歐元解體時產生問題,但它們並不構成資本外逃的獨立指標。
但一切也不順利。持續的長期收益率差異表明市場參與者對歐元的長期生存存在一些疑慮。對近期選舉結果的猜測比對歐元區改革的討論更有吸引力。然而,計票結束後,政策制定者將不再有任何藉口不解決如何與如此多元化的成員國共同運作共同貨幣等根本性長期問題。
丹尼爾‧格羅斯是布魯塞爾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他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並擔任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以及法國總理和財政部長的經濟顧問。他是《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編輯。
2017年計畫辛迪加
歐洲新聞發表的觀點文章中所表達的觀點並不代表我們的編輯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