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鋰、鈷和稀土元素 (REE) 均屬於歐盟列為關鍵金屬和礦物的 34 種金屬和礦物。歐盟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以及現代武器和日常生活的日益數位化,取決於需要比以往更多金屬的技術,使這些材料成為珍貴的商品。但是,儘管歐盟已經消耗了世界上大約四分之一的原材料,但它只生產了其中的大約 3%。
關鍵原料
2023 年 12 月,歐洲議會通過了《關鍵原料法案》,概述了回收、加工、貿易以及最重要的國內生產的目標。
到 2030 年,歐盟希望開採至少佔其關鍵原料年消耗量的 10%。這項目標旨在加強供應安全並減少對外國資源的依賴,例如中國,目前幾乎所有歐盟稀土元素需求均由中國供應。
歐洲新聞台前往礦業強國瑞典,探討此目標對非洲大陸的影響。
在耶利瓦勒,Boliden 經營歐洲最大的銅礦 Aitik 礦場。該公司發言人克拉斯·尼爾森(Klas Nilsson)承認這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但強調博利登正在努力將其最小化。
“當然,我們對環境有影響。但我們是否應該將整個氣候轉型建立在其他大陸生產的金屬之上?尼爾森表示,他主張本地生產,而不是從勞動力和環境標準較低的地區進口。
但像卡塔琳娜這樣因採礦擴張而不得不搬遷的一些當地人對該行業的環保動機表示懷疑:
「他們說他們開採地雷是為了保護氣候。我這叫胡說八道!他們有自己的礦井賺錢。沒有人開礦來拯救氣候,」卡塔琳娜說。
歐洲最後的原住民
該地區也是薩米人的家園,薩米人是歐盟唯一的原住民,他們對採礦和工業發展造成的領土分裂感到遺憾。
馴鹿牧民尼拉·英加 (Niila Inga) 告訴歐洲新聞:「他們需要鐵或銅,或其他任何東西。所以我們必須搬家”
無論下一次歐盟選舉結果如何,金屬仍將是歐洲的優先事項,這可能會加劇能源轉型和自治的需求與當地環境問題之間的緊張關係。
平衡這些相互衝突的利益對成員國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它們正在經歷從化石燃料依賴到金屬依賴的不確定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