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觀點。一個垂死的帝國仍然會造成痛苦和磨難

葉夫根尼·普里戈任針對其上司兼總司令弗拉基米爾·普京的叛變失敗,並在一定程度上與他的上司兼總司令弗拉基米爾·普京進行了成功的談判,之後,關於俄羅斯分裂及其即將失敗的討論又重新開始。

俄羅斯是「歐洲病夫」——俄羅斯皇帝尼古拉斯一世在 19 世紀用這個詞來形容莫斯科的長期對手奧斯曼帝國——的前提似乎很適合普丁領導下的今天的俄羅斯。

這個隱喻的分量並不意味著俄羅斯國家的這種萎靡意味著它即將滅亡——無論是軍事、經濟還是政治——或者俄羅斯是一個失去權力的國家。

相反:俄羅斯仍然是民主世界最具侵略性的敵人。

帝國主義、東方化和普遍被濫用的術語的詩意正義又回到了它的起源地,普丁的俄羅斯顯然發現自己陷入了軍事、經濟、政治、人口甚至概念的死胡同。

同時,在 19 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和 21 世紀的俄羅斯之間進行任何直接的類比都是業餘的,而且在許多方面都是錯誤的。

畢竟,同一個「病弱」的奧斯曼帝國在其最終衰落時期成功地鎮壓了許多叛亂,甚至贏得了幾場戰爭,而且一戰時期加里波利的捍衛者們表現出鋼鐵般的決心——這場軍事行動恰好見證了土耳其改革派的崛起。

成為地緣政治「病夫」並不意味著該國無法保衛自己,甚至反過來攻擊別國。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死氣沉沉」了。

正是其政治屍體缺乏未來才使其病入膏肓。

診斷終端,前景不存在

這種政治弊病源自於權力中心無法進行改革以引發自上而下的革命。

它之所以“病態”,是因為它固守己見,在現代化面前一動不動、無助。

像俄羅斯這樣的國家可以毫不費力地控制廣闊的領土並控制其萎縮、老化和冷漠的社會。

它的金庫可能仍然持有資本,除了延長戰爭狀態之外,它無法進行更多投資,而其經濟雖然沒有增長的希望,但可能會在多年內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

就莫斯科而言,這也意味著它可能會在過程中給成千上萬的烏克蘭人帶來痛苦。

然而,普丁領導下的俄羅斯無法以目前的形式生存。

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本身將永遠不復存在,也不意味著它將四分五裂,儘管將車臣、達吉斯坦或布里亞特等外圍共和國保留在其境內將非常困難。

死於自己的武器

如果俄羅斯是一個類似古巴的孤立主義國家,它很可能會在幾十年內繼續扮演「病夫」的角色,直到永遠。

其政權的侵略性質,透過發動戰爭來延長和確保其存在,恰恰將導致其垮台。

除了普丁領導下的俄羅斯沒有可持續的未來這一事實之外,其「病態」地位還因為其進一步生存主要取決於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大國這一事實而得到證實。

這兩種力量將從外部而非現有的內部因素決定普丁領導下的俄羅斯的未來。

俄羅斯不再是主動的主體──它只不過是一個被動的客體,無論其幅員有多大、一動也不動。

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它已經成為自己的受害者沙普科扎奇達特爾沃——吹噓自己的敵人很弱,勝利幾乎是板上釘釘的——這最準確地反映了對手的錯誤觀念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傲慢態度。

真正的超級大國還不希望俄羅斯分崩離析

如果華盛頓決定增加對烏克蘭的援助,可能會對俄羅斯造成決定性的失敗。

然而,美國已經表明它不想引發一系列可能導致核俄羅斯解體的事件——大量彈頭突然掌握在許多人手中,其中一些可能更傾向於使用它們——或今天俄羅斯使用核武。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武器剛好足以對俄羅斯造成有限的失敗,這樣就可以在不冒與克里姆林宮直接衝突或混亂分裂的風險的情況下實現大陸安全。

另一方面,中國向俄羅斯提供維持最低限度軍事生產所需的技術,同時支持貿易——當然是按照北京的條件——這使俄羅斯經濟得以維持。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明顯的是,中國對俄羅斯失去了地位並下降了幾級感到滿意,北京決心人為地盡可能長時間地維持它的生存。

對中國來說,植物人般的俄羅斯成為抵禦西方野心的盾牌和廉價能源的來源。

觀眾中都是點頭者和唯唯諾諾的人

儘管如此,俄羅斯領導層和俄羅斯社會大多數人仍然沉迷於不復存在的大國地位——這種想法反映在俄羅斯宣傳對烏克蘭自衛的反應中。

就在幾天前,著名國家宣傳員奧爾加·斯卡貝耶娃(Olga Skabeyeva) 對克里米亞刻赤大橋最近發生的襲擊事件感到憤怒:「他們(烏克蘭人)向我們臉上吐口水,並說,'是的,是我們幹的,我們會繼續去做這件事。

「我們需要有自己的尊嚴感。歸根結底,我們是一支強大的力量,」斯卡貝耶娃對著滿是點頭和唯唯諾諾的聽眾大聲說道,儘管這並不令人信服。

然而,儘管普通俄羅斯愛國者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但情況已不再如此。俄羅斯不是一個大國。它的命運現在正在真正大國的首都決定。

不幸的另一面是,一個國家不一定有未來,也不一定要成為造成痛苦和苦難的強大力量。

我們不要忘記,即使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已經死氣沉沉,仍然可以進行鬥爭。而在烏克蘭,俄羅斯熱衷於繼續下去,直到最後一口氣。

亞歷山大‧喬基奇 (Aleksandar Đokić) 是一位塞爾維亞政治學家和分析家,在《新報》上發表署名。他曾任莫斯科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 (RUDN University) 講師。

在歐洲新聞台,我們相信所有觀點都很重要。聯絡我們:查看@euronews.com發送推介或意見並參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