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西蒙貝納佐、馬可卡龍、瑪蒂娜納波利塔諾
版權所有西蒙·貝納佐、馬可·卡龍、瑪蒂娜·納波利塔諾
版權所有西蒙·貝納佐、馬可·卡龍、瑪蒂娜·納波利塔諾
北馬其頓可能誕生了,但它有民族認同嗎?
本週,雅典議會批准了所謂的《普雷斯帕協議》「結束了希臘與其北方鄰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FYROM)長達27年的外交對抗。從現在起,後者的正式名稱將是「北馬其頓共和國」。雅典承諾不再否決斯科普里的決議自 1991 年前南斯拉夫共和國獨立以來,一直在申請加入北約和歐盟。
北馬其頓兩年來爆發的大規模街頭抗議該協議的事件提醒國際社會,前南斯拉夫共和國的民族認同仍然缺乏一個包容性和公認的定義。根據上次人口普查,除了大多數馬其頓人(64.2%)外,阿爾巴尼亞人也佔相當少數(25.2%),另外還有羅姆人(官方數據為2.7%,實際上可能超過10%)、土耳其人(3.9%)和塞爾維亞人(1.8%)。亞美尼亞人、波斯尼亞人和保加利亞人等小民族構成了這個內陸國家支離破碎的人口結構。
點擊圖片可查看圖庫。
自獨立以來,北馬其頓一直尋求建立明確且公認的國家認同。最具爭議性的確立這一身份的嘗試發生在前總理尼古拉·格魯耶夫斯基的兩屆任期內。 2010年,這位保守派領導人發起了一個名為「Skopje 2014」的計畫——俗稱「antikvizacija」(古董化,指基於當今馬其頓族和古代馬其頓人之間存在直接聯繫的假設的身份政治) 。首都市中心出現了數十座希臘英雄和哲學家的雕像,其中包括亞歷山大大帝的高聳馬雕像。透過這次行動,英國《衛報》授予斯科普里「歐洲新的媚俗之都」的稱號,政府認為,公元前 4 世紀征服波斯帝國的著名戰士是他們的前身,儘管馬其頓人有斯拉夫血統與保加利亞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政府的認同政治加劇了與雅典的衝突,導致格魯耶夫斯基任期內「名稱問題」的解決方案被擱置。
佐蘭·札耶夫領導的現任政府聯盟扭轉了其前任奉行的孤立主義外交政策。自2017 年5 月上任以來,重塑斯科普里的西方野心一直是紮耶夫外交努力的核心。經濟合作。他也成功贏得了歐盟菁英的衷心支持,提升了斯科普里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
在與雅典達成歷史性協議後,扎耶夫及其盟友現在承諾建立一個基於法治和市場經濟的工作國家體系,儘管批評者稱政府缺乏推動這項雄心勃勃的改革的意願和手段。
北馬其頓正在努力連接宗教和民族社區,例如最近通過了一項法律,在全國範圍內給予阿爾巴尼亞語官方語言地位。但 9 月的公投甚至未能接近 50% 的門檻,這表明更名本身未能讓整個國家團結起來支持一個共同目標
[本文於 2019 年 1 月 29 日更正,承認阿爾巴尼亞語已在北馬其頓獲得全國官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