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觀點。歐洲軍備控制:波羅的海對俄羅斯和北約的考驗

作者:Volker Perthes 和 Oliver Meier,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

自2014年初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以來,與西方的政治和軍事關係急劇惡化。俄羅斯的軍事重新部署、演習和威脅加劇了整個歐洲的不安全局勢。北約的回應是增加在中歐的軍事存在,加劇了人們對克里姆林宮被包圍的擔憂。為了避免軍備競賽或軍事對抗的風險,雙方必須緊急同意採取互惠措施,限制軍事能力並參與軍備控制。

當然,俄羅斯和北約對於和平穩定的歐洲安全秩序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但冷戰時期也是如此,雙方透過利用軍控手段來管理兩國關係、降低戰爭風險取得了進展。然而如今,北約成員國對於與俄羅斯可能進行的軍控談判的先決條件、內容和形式存在重大分歧。

去年八月,德國外交部長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建議歐洲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應嘗試「重新啟動」歐洲軍備控制,「作為減少風險、提高透明度和俄羅斯與西方之間建立信任的一種經過考驗的手段」。施泰因邁爾認為,這種「結構化對話」應該超越現有協議。

六週後,美國堅決拒絕了這項提議,聲稱只要俄羅斯繼續堅持目前的路線,新的軍控談判就「根本沒有基礎」。相反,美國認為應該重振現有協議。

德國的提案很可能過於雄心勃勃。但美國的提議不夠雄心勃勃,也許更重要的是,它忽略了過去使《歐洲常規力量條約》和《開放天空條約》等關鍵協議現代化的嘗試的失敗。更好的方法——比德國更可行、比美國更有效——是兩國在一個歐洲地區: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推動施泰因邁爾式的軍備控制。

自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以來,波羅的海地區北約和非北約成員國之間的不信任加劇,使該地區特別容易發生衝突。北約現在必須在一方面為其波羅的海和中歐成員國提供有意義的保證和對俄羅斯的威懾之間取得平衡,另一方面繼續與俄羅斯合作與對話。從這個意義上說,波羅的海地區可能成為緩解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緊張關係的政治戰略的試驗場。

北約始終將威懾和軍控視為維護歐洲穩定戰略的兩大支柱。因此,重新啟動對波羅的海地區的軍控並不需要影響現有的威懾措施,包括在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輪流部署四個北約營。單方面裁減軍隊不是軍控談判過程該開始的地方。

相反,這個過程應該從就區域參與者關心的話題進行結構化對話開始。畢竟,對話不僅是處理貿易或環境合作等議題的軟政策工具,也是處理問題的軟性政策工具。對於任何超越威懾的安全政策來說,這也是至關重要的。目標應該是建立信任措施和商定的軍事能力限制。

軍備控制取決於透明度。幸運的是,北約作為在波羅的海地區具有防禦性常規部隊態勢的參與者,有充分的理由支持透明度。侵略者從隱蔽和保密中獲得優勢——這是波羅的海國家所擔心的「混合」戰爭的標誌,特別是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

在此背景下,北約應進行新的軍控對話,目標是提高與非常規戰爭相關的軍事能力的透明度,並對不完全是戰爭行為的破壞穩定行動提供預警。鑑於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常規優勢,北約不必擔心這種努力會無意中削弱該地區的安全。目前尚不清楚俄羅斯是否會對這樣的對話感興趣,儘管克里姆林宮應該希望減輕意外軍事升級的風險。

由美國、德國和俄羅斯軍控專家組成的深度削減委員會最近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提案應對當前的挑戰。例如,委員會建議做出安排,確保軍事單位的任何行動和演習都被報告。他們也提出了避免意外軍事事件和事故的措施。他們敦促北約成員國接受俄羅斯提出的關於激活飛機應答器的協議的提議,特別是在波羅的海地區上空飛行時。

所有這些努力都可以得到波羅的海國家之間軍事戰略對話的支持。這樣的對話應該由智庫召集,最好是在中立的芬蘭或瑞典,而不是以官方形式。就像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軍備控制對話一樣,這項努力將在不削弱威懾力的情況下提供保證。

促進次區域軍備控制的努力也將增強歐洲的整體安全,補充為歐洲建立新的全面安全體系的努力。在波羅的海地區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進行調整並在更大範圍內應用。

軍備控制並不是和平時期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對令人放心的行為的獎勵;它是在對手之間建立或重建信任的工具。為了有效地利用它,雙方必須先深入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半官方會談可以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由於俄羅斯對參與對話的沉默表明未來希望依靠軍事意外,因此即使對話失敗也會使北約和波羅的海國家受益。這肯定比什麼都沒有好。

奧利佛‧邁耶 (Oliver Meier) 是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 (SWP) 國際安全研究部副主任。

沃爾克‧佩爾特斯 (Volker Perthes) 是柏林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的主席兼董事。

歐洲新聞發表的觀點文章中所表達的觀點並不代表我們的編輯立場